俞子夷與蘭溪俠谷戰(zhàn)時初中

發(fā)布時間: 2020-12-30
來源:
【字體:

  

 ?。ㄗ髡邽槊襁M浙江省會史研究會委員,民進金華市會史研究會主任)

  俞子夷,何許人也?

  關(guān)注到俞子夷,因為他是浙江民進的“種子會員”,民進浙江省委會籌委會主任、民進杭州市委會的籌委會主任和一、二屆主任理事,民進中央委員。他出生于1885年,是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家。早年肄業(yè)上海南洋公學,參加反清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前,先后在上海愛國女校、廣明學堂、蕪湖安徽公學等校任教。1909年赴日本考察單級教授法,回國后即籌設(shè)單級教授法練習所。1912年任教江蘇第一師范附小,開始試行新教學法。1913年赴歐美考察教育,注意歐美小學教學改革的新趨勢。1918年至1926年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并主持附屬小學,進行各種新教學法的實驗研究。后任浙江杭州省立女中師范部,并指導附屬小學工作。1927年8月任第三中山大學初等教育處處長。1933年以后,長期在浙江大學教育系任教??谷諔?zhàn)爭時期,曾在杭州師范學校(遷建德)、湘湖師范學校(遷松陽)執(zhí)教。1947年兼任浙江國民教育實驗區(qū)主任。1951年任浙江省文教廳副廳長,1954年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俞子夷畢生從事小學教育的實驗和研究,重視小學算術(shù)教材教法的探索。 主要著作有《一個鄉(xiāng)村小學教員的日記》《一個小學十年努力記》《小學教材和教學法》《小學算術(shù)科教學法》《學習研究算術(shù)教學法五十年》《小學行政》等,并主編《算術(shù)課本》《珠算教程》。

 ?。襁M杭州市委會第一、二屆主任理事,著名教育家俞子夷先生)

  近讀民進浙江省委會編寫的《開明之華——浙江民進前輩傳略》,俞子夷先生的傳記《吾以此心奉杏壇》被安排在開首第一篇。這是對浙江民進的“種子會員”、一代教育家的尊重。讀罷全文,低頭沉思,俞子夷先生的品格風骨、愛國情懷和科學精神,都令后輩高山仰止。

  “峽谷”,還是“俠谷”?

  傳記中提到,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浙江大學遷往建德,作為浙大教授的俞子夷隨往。隨后浙大復遷江西,俞子夷一家“前往湯溪峽谷的上王村避難,在下王小學開設(shè)的初中補習班教物理和植物等課”。筆者讀至此,產(chǎn)生了疑問。這個“湯溪”是指金華湯溪嗎?筆者在金華湯溪生活了五十多年,沒有聽說過這一帶有“峽谷”,也沒有聽說有“上王村”“下王村”。那么,根據(jù)上下文的語義理解,是不是說建德境內(nèi)有一個峽谷叫湯溪?

  向民進省委會的老師請教,回復說,此處“湯溪”,來自于俞子夷自己的文章介紹。

  于是查看《吾以此心奉杏壇》一文的參考文獻,查閱了相關(guān)文章,并從舊書網(wǎng)上購買了俞子夷1940年左右的作品——《人生于世》《困學瑣記》《客窗夢話》《山村續(xù)夢》,細細閱讀,終于有一天,查到了俞子夷介紹自己人生經(jīng)歷的段落。在《困學瑣記》第二節(jié)“一個輪廓”中,俞子夷介紹:“民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丁丑,五十二歲。冬季,隨浙大遷建德。后來浙大再遷江西,自請留職停薪,移居湯溪王俠谷。民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三八,戊寅,五十三歲。春季,任俠谷初中補習班教師?!?/p>

  可見,1937年冬季俞子夷的確隨浙江大學遷移到建德,隨后浙大再遷江西時俞子夷并沒有前往江西,而是申請“停薪留職”,移居到“湯溪王俠谷”。仔細辨認,發(fā)現(xiàn)了兩個細節(jié):一,俞子夷《困學瑣記》中的“俠谷”,寫的是單人旁的“俠”,而不是《吾以此心奉杏壇》中山字旁的“峽”,是“俠谷”而不是“峽谷”;二,雖然所任教的學校叫“俠谷初中”,用的是“俠谷”兩個字,但當?shù)氐牡孛侨齻€字:“王俠谷?!?/p>

  在湯溪,還是在建德?

  于是循著“王俠谷”的線索,再度上網(wǎng)搜索?;侍觳回撚行娜?,終于在杭州師范大學官網(wǎng)上找到了戴麗敏撰寫的文章《俞子夷 ——孜孜不倦的教育實驗家》,內(nèi)有如下描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俞子夷隨其殘留十余人同遷至王俠谷(今蘭溪市)杭師文牘王汝銓家。他在下王小學教了一段時間后于1939年到了湘湖師范?!?/p>

  將俞子夷的自述與戴麗敏的文章對照,可知俞子夷先生當年避難的地方不是“俠谷”,而是“王俠谷”。王俠谷不在建德縣,而在現(xiàn)在的蘭溪市。而且我關(guān)注到另一個關(guān)鍵詞:“下王小學?!绷⒓此阉鳌疤m溪市下王小學”,竟然真的有這所學校,是蘭溪市游埠鎮(zhèn)下屬的一所完全小學。這所小學坐落在下王村,下王村鄰近還真有一個上王村。這與《吾以此心奉杏壇》中記載的在上王村避難、在下王小學任教頗有相近之處。

  看來“王俠谷”就在蘭溪市上王村、下王村一帶的可能性比較大。那為什么要寫“湯溪王俠谷”呢?又查,蘭溪市自號“風光老人”的林馬松先生,2016年在其博客中寫有一篇《湯溪建縣的傳說》,說湯溪建縣的時候,當?shù)鼐土鱾饕痪渌渍Z“上當太平祝,下當王俠谷”,就出現(xiàn)了一個地名“王俠谷”。所謂“當”,指的是當鋪,這句話說的是太平祝與王俠谷都是富庶之地,可見“王俠谷”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地名,而且根據(jù)傳說,王俠谷屬于湯溪縣。

  筆者立即聯(lián)系林馬松先生,林先生熱心地告訴我,“王俠谷”就在現(xiàn)在的蘭溪市游埠鎮(zhèn)上王村和下王村一帶。在唐、宋、元代,王俠谷屬于蘭溪縣太平鄉(xiāng)。明成化七年(1471)湯溪建縣時,割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隅而成,王俠谷劃歸湯溪縣管轄。清代王俠谷屬湯溪縣九都。民國初年屬于湯溪縣北區(qū),民國廿四年屬湯溪縣北源。1949年5月蘭溪解放,8月份王俠谷劃歸蘭溪縣,1961年成立下王公社,1983年改稱下王鄉(xiāng),現(xiàn)屬于蘭溪市游埠鎮(zhèn),分上王和下王兩個村。這就解釋了俞子夷稱“湯溪王俠谷”的由來。

  那為什么叫“王俠谷”呢?林老先生說,王俠谷原寫“王谷”(,左禾右厭,當?shù)胤窖裕c“秕谷”同義),到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下王村私立小學改名“谷小學”,當時幾個校董王政新、王任才、王倫、王必達、王遵義認為谷二字比較難寫,又沒有什么意義,建議將谷二字用諧音改為俠谷二字(、俠在當?shù)胤窖远甲x“也”),村名也跟著改寫“王俠谷”。

  王抗生老人

  12月17日,筆者決定前往蘭溪市游埠鎮(zhèn)下王小學,探尋俞子夷先生當年的足跡。在下王小學遇到一名年輕教師,聽說我要了解1938年俞子夷在王俠谷的事,連忙找來學校年紀最大的教師。年紀最大的教師聽說我要了解1938年俞子夷在王俠谷的事,連忙找來交際最廣的工會主席。工會主席聽說我要了解1938年俞子夷在王俠谷的事,連忙打電話找來下王村的“百事通”,說如果連這個“百事通”都不了解,那就沒人知道了。果然,“百事通”說知道1938年這里辦過一個“俠谷初中”,有一名教師,是浙大的教授,解放后當過浙江省教育廳廳長。但具體情況不很清楚。他馬上帶我去見一個人,說這個人的父親當年跟俞子夷一起教過書,可能會知道具體的情況。

 ?。ㄍ蹩股先嗽趥b谷戰(zhàn)時初中舊址前)

  于是我見到了王抗生老人。王老先生出生于1941年,抗戰(zhàn)時出生,父親就給他取名“抗生”。王老先生今年虛歲八十,但精神矍鑠,頭腦清醒,他被叫回家的時候正在街上跟人家下棋。他是上王村人,與俞子夷傳記中“在上王村避難”相同。問他知道不知道俞子夷這個名字,他說知道,俞子夷當年跟他父親是同事,而且就住在他堂叔叔家。他的父親名叫王伯廠,在俠谷初中當過體育教師,后來還當過湯溪縣一樂堂維二私立高中的校長;他父親有個堂兄弟,名叫王久廠,俞子夷他們就住在王久廠家里(俞子夷在《困學瑣記》里有記載“寓主人王久廠兄有名家弈譜”);王久廠有個弟弟,名叫王曉廠,就是當年俠谷戰(zhàn)時初中的校長??上У氖牵斈陞⑴c俠谷戰(zhàn)時初中創(chuàng)辦的最后一位當事人于2019年去世,如果他活著,肯定能回憶起一些事情。問有沒有當年的資料,比如照片、實物,他說沒有。但他曾經(jīng)見過北源小學(1941年,俠谷小學改名北源小學)校長的后人家里有兩條很結(jié)實的凳子,有“俠谷小學”四個字,問我要不要去看一看。

  俞子夷當年授課的地方

  上王村與下王村當年是兩個村,如今已經(jīng)連為一體,一條公路穿村而過,直達游埠鎮(zhèn)。王老先生帶我到下王村,也就兩百米左右,可見俞子夷當年在上王村居住、在下王村教書是很方便的。我們來到北源小學校長后人的家里,人家也許有什么顧慮,或者真的沒有,只是承認看到過那兩條凳子,也說凳子很結(jié)實,上面有“俠谷小學”四個字。問這兩條凳子現(xiàn)在在哪兒,一口說“不清楚”。

  隨后,王老先生帶我到了俞子夷當年教書的學校。說是學校,其實是一座祠堂,王氏宗祠,名叫雍睦堂。祠堂前一大片空地,倒是適合做學生運動的操場的,如今卻停著整排的車子。走進祠堂,雕梁畫棟,氣勢恢宏,場面寬大,倒真可以作教室的。王老先生指著大門進來的左右兩間廂房說,這兩間都曾經(jīng)是教室。

 ?。?937-1942年,“俠谷戰(zhàn)時初中”就辦在這里)

  望著這寬敞的祠堂,一時間我竟有些恍惚,仿佛五十三歲、身體瘦弱的俞子夷,正站在大廳里講課,他面前黑壓壓坐著一群學生?!岸吣暝趥b谷里,教過一時化學。實驗方面完全要設(shè)法用替代品。燒酒浸出莧菜里的花青素,可以用來檢別酸和堿?!瓘那敖袒瘜W,只注意教材。俠谷時教化學,偏重在教法。從教中學會了作表,也是一種小小的收獲。自己慣用的摘錄法,太繁復,初中學生弄不清,反而要討厭,提綱挈領(lǐng),把幾百字的課文作成三五條綱要,條分縷析,次序井然,這是初學最歡迎的?!庇嶙右倪@樣說。

  我仿佛看見俞子夷埋頭寫作?!拔液鋈划愊胩扉_,用了一個暑假的時期,擬了一個珠算筆算混合教學的計劃和進程,寫成一本小書。王俠谷補習算術(shù),珠算方面的困難很多。小試混合教學,得到不少便利。”“在王俠谷幫助小學教師解決了幾個學算的難題,如乘九九、分數(shù)通分等,同時為一個學生補習算術(shù),積了一年多的經(jīng)驗,把練習書再細細修正過。應(yīng)用題方面參照社會化算術(shù)的方式,采取適合本國環(huán)境的材料。雙方縮合,編成一部《新中國算術(shù)課本》?!庇嶙右倪@樣說。

  我仿佛看見俞子夷做他的一系列教學實驗研究?!昂枚嗳艘詾槌司啪胖挥凶x,才能熟。我以為讀以外,還可以抄熟。做筆算時,抄熟寫熟的,效用或能比讀熟的大。讀熟要經(jīng)過嘴的動作,抄熟寫熟直接用手寫答,不是更簡捷?在教室中學生前面,黑板上方,貼一張用大字寫的九九表。學生練習時,聽憑他們看了表抄。人性喜歡簡捷,討厭轉(zhuǎn)折,自然已寫答的,絕不肯再抬頭看了表抄。只要學習充足,抄的回數(shù)多,漸漸純熟,能自己寫答的人,自然逐漸增加。這時候把這一張九九表,移到學生右面墻上。大多數(shù)人不需要看,只有極少數(shù)人回頭。叫他們回頭,使他們覺得看表不便,就是鼓勵他們自己努力,把九九表快些弄熟。后來,回頭的人差不多沒有了,把表收藏起來。過了一天,還有一個學生不能離開這表。另用紙片單獨和這學生輔導。事實和我的推想恰合。”俞子夷這樣說。

  仿佛看見俞子夷在幫助小學教師?!岸甓w居王俠谷,二十七年春重在鄉(xiāng)村中施教?!晃唤處熃痰图墢褪剿阈g(shù),一年生不會自動,沒有自動工作,常常坐著空等。不耐久等,便高聲談話,或竟爭吵。因此,聲音沖突,秩序混亂,弄得二年生也上不成課。這似乎是訓育問題,或者仍舊是教學問題。我先實地參觀了兩三次,算是診斷。推測病源后,找不到適當?shù)慕叹?。走到寓主人的書樓上,看到有若干切小的圖畫紙。向主人討了幾張,回到自己房里,剪成適當大小,寫上數(shù)目字,造成了一副練習片。十幾片一疊,很精巧玲瓏。做好片子,再擬了一個最簡單的練習法,自己先試了幾遍。下一天,再去參觀了一次。等他退課時,拿出片子來和他玩了幾遍。我問:這樣玩法,小孩子學得會嗎?他說可以。隔了一天,再去參觀,一年生已經(jīng)會得用片子自己玩了。在玩片子中練習算術(shù),不呆坐、不談話、不爭吵。有了自動的工具,便有自動的工作,變回自動?!庇嶙右倪@樣說。

  還仿佛看見俞子夷在幫助夜校的“老師”備課?!皞b谷校長王兄曉廠,辦事極認真。為鄉(xiāng)村失學成人謀福利,把初中補習班的高年級生組織起來,辦了一個民眾夜校。來者很踴躍,夜夜有三四十人坐滿一間教室。初中學生不懂教法,每天集會,由我?guī)椭麄儨蕚?。國語有一定的課本,只需準備些簡易有效的教法。常識沒有依據(jù),全靠教者自己選材。任意選擇,容易把重要的脫漏。對癥給藥,我?guī)麄兌艘粋€組織,從本村出發(fā),用旅行體,帶老百姓出去游歷。從附近的村鎮(zhèn)到縣城,從本縣到鄰縣,從附近各縣到杭嘉湖寧紹臺溫嚴衢處各屬,一路推到全國。得到了中華民國大體的概念,然后教些地方自治、政府組織等等。再從上古時代起,約略講些歷史上重大的事跡。最后補充的是些頂重要的公民知識。這組織試來還不差,老百姓都很高興聽。”俞子夷這樣說。

  俞子夷在俠谷初中的情形,都在《困學瑣記》里細細說了。

  俠谷戰(zhàn)時初中

  12月18日,筆者在“風光老人”林馬松先生的指點下,前往金華市圖書館,查到了《蘭溪市下王鄉(xiāng)文化志》一書,總算解開了俠谷戰(zhàn)時初中的所有謎團。

  《蘭溪市下王鄉(xiāng)文化志》出版于1987年,主編姜明。在該書第34頁第三節(jié)“中學教育”下,有“戰(zhàn)時俠谷初中補習班”條目。創(chuàng)辦于1938年,系著名教育家俞子夷提議建立起來的。書中介紹,1937年“七七事變”,日寇攻打上海,危及杭州,部分大、中學校教師與俞子夷一起,來到上王村朋友王久廠家,暫居避難。因看到很多青年,由于戰(zhàn)事停學在家,于是與同來的教師及王久廠兄弟商議,開班補中之事,得到大家贊同。在當?shù)厥考澊罅χС窒拢?938年冬季,即招收學生50余人。校舍除小學擠出一點外,租了部分民房,所有教職員工,抱著“育才救國”的高尚心愿,不計報酬,不辭勞苦,一邊進行文化學習,一邊進行軍事訓練,又組織學生成立歌唱劇團,經(jīng)常演出抗日節(jié)目,使抗日救亡歌曲在廣大農(nóng)村流行,激發(fā)起農(nóng)民的愛國情緒。那時,在金華出版的左翼刊物《浙江潮》主編嚴北溟和《新青年》主編洪北溟,經(jīng)??鰝b谷補中的各種情況,使俠谷補中名聞金、衢、嚴三府,輟學青年紛紛前來報名投考,1940年學生達到200多人(有部分高中生)。同年下半年,俞子夷和部分教師受聘去松陽湘湖師范及聯(lián)高等校執(zhí)教,學校規(guī)模縮小,只招收一年級學生(辦過一屆初中畢業(yè)班)。1942年春,日寇攻陷蘭溪,學校遭日軍洗劫,師生流散,學校停辦。

  俠谷戰(zhàn)時初中的校長王曉廠,畢業(yè)于上海新華藝術(shù)??拼髮W,抗戰(zhàn)前歷任淳安縣立中學、杭州民生中學、之江大學附中、閘口扶輪小學教師,并兼任杭報副刊“超山”編輯、學校生活攝影記者。1937年積極參與俞子夷為核心的俠谷戰(zhàn)時初中補習班籌辦,并被推舉任校長,苦心經(jīng)營,1942年學校停辦,對他打擊很大,1943年秋病歿,終年三十四歲。

  在俠谷初中任教的教師有:俞子夷,原浙江大學教授,授物理課;王一民,原云江大學附中教師,授英語課;樊辟庵,原杭州宗文中學教師,授數(shù)學課;王汝銓,中國大學畢業(yè),原杭州師范學校教師,授史地課;章曉唐,原金華八婺女中教師,授語文課;王伯廠,杭州師范學校體師科畢業(yè),授體育課,他就是筆者見到的王抗生老人的父親;張祖廉,上海東亞體專畢業(yè),授體育課;章京南,廈門大學畢業(yè),授生物課;章復生,上海交大畢業(yè),授數(shù)學課;毛文穆,浙江醫(yī)藥專科學校畢業(yè),授物理、化學課;樊文蘭,杭州師范學校畢業(yè),授音樂課。這些都是1937年參與籌辦俠谷初中的。此外還有1938-1941年進入俠谷初中的教師:1938年進入的有曹思啟,廈門大學畢業(yè),授化學課;1939年進入的孫萍舟,前清南京匯文書院畢業(yè),授英語課;1939年進入的邵平,中國大學畢業(yè),擔任教導主任;1940年進入的江劍秋,上海交大畢業(yè),授教學課;1941年進入的胡毓秀,英士大學畢業(yè),授數(shù)理化課。

  據(jù)王曉廠在《青年抗敵特刊》第24期(1938年)的介紹,俠谷戰(zhàn)時初中是這樣的一所學校:

  教務(wù)方面,依學生的程度,分甲乙兩班教學。每班又分兩組,甲班A組為高中一和中三,甲班B組為初中二,乙班C組為春一新生,插班生占大多數(shù)。因為當時省立金華中學、衢州中學、嚴州中學沒有開學,私立中學又紛紛停辦。程度參差,分子復雜,教學上的困難,可想而知,因之學校不得不采用個別教授及復式教學的方式。

 ?。窃?938年《戰(zhàn)時抗敵特刊》第24期上的學生作品)

  戰(zhàn)事影響,交通阻滯,書本的缺乏,更令人煞費苦心。在沒辦法中求辦法,難關(guān)還是能闖過去的。英語、數(shù)學課到報紙和雜志上去找材料。物理、化學課以日常用具為實驗儀器。歷史、地理課講些中日問題的古往今來,和戰(zhàn)區(qū)各地的形勢。動植物、生理課,則跨出校門去捉蟲魚鳥獸,采草木花卉,回校來不是做植物標本,就是殺蝙蝠、剖鳥兔的肚皮,一匣匣的動物標本,積儲起來;一張張的植物標本,粘貼起來,覺得比什么科學儀器館里買的更來得鮮艷好看。報上的評論和歷史上的忠烈故事作了國文教材。圖畫課畫速寫,同學們輪流做模特:“你裝一個日本倭鬼的樣子,我裝一個勇猛的國軍姿勢,打得你棄甲曳兵而走!”儼然一幅抗戰(zhàn)宣傳畫。勞作課則繪制各省分縣和各要塞詳細圖。體育課要自己平操場,拾石子。另外還有軍訓課,整齊樸實的灰布軍裝,穿上身去很是威武嚴肅。學生練得,春寒不怕風雪的凍,炎暑不怕太陽的曬。野戰(zhàn)、露營、打靶……非常有趣。胸前佩著符號,臂上縫著臂章,威風凜凜,像極了剛在受訓的青年軍人。星期天回家,父母們都嚇了一跳,又驚又喜。女同學則受軍事看護,服裝也相仿佛,所以常被鄉(xiāng)民們看成“女兵”。公民課除講抗戰(zhàn)理論外,并做訓練宣傳等工作。

  課外活動時間,有運動會,有小展覽會,有樣本采制觀摩會,和各科成績講演、比賽等等。學校組織了四天的遠足活動,經(jīng)過龍游、蘭溪、湯溪三區(qū)的邊界,一路作歌唱、講演等等抗戰(zhàn)宣傳工作,效果極好。

  此外,講課之余,組有研究團體三個。學生方面為“時事演講去會”和“自然科學座談會”,在校同學必須參加一種以上。另外開設(shè)實用的學識,由相關(guān)教師參與指導,每星期舉行一次。教師方面,有一個“同仁座談會”,也是每星期一次。聊備茶水,談?wù)劷虒W上的問題和個人讀書心得,以及上下古今,海闊天空,不拘形式,不囿范圍,既無開會的枯燥乏味之痛苦,于本身教學水平提升也不無幫助。

  因為教室是借用俠谷小學的,寢室借用祠堂與民房,東零西落,管理非常困難。寢室和課堂僅咫尺之隔,神前龕后,布滿了床位和書案。但據(jù)說較之一般的避難學校,已完備舒適多多了。學生們并不嫌苦,這未始不是戰(zhàn)事的賜予。

作者: 邵發(fā)明
責任編輯: 吳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