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國:長長援疆路,深深援疆情
導語:迢迢支教路,不渝春蠶心。作為以教育為主界別的民主黨派,民進會員中從不缺少支教助學教師的身影。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首批援疆老師王先國的綿綿支教情。
“人的這一生,總是要走很長的路,遇見很多的人,經(jīng)歷許多不一樣的生活,那生命才會更加地有意義?!蓖跸葒蠋熯@樣說。
王先國,民進會員,青島59中英語老師。2020年9月,51歲的王先國老師作為青島首批援疆教師赴新疆建設兵團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新疆,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王先國走進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一0四團中學時,他就說“我像是回到了家,終于來到了祖國的西北角,真好!”。他的臉上洋溢著滿滿的笑容,但其實他已經(jīng)離家4000公里之外。只身一人,站在了遠離家鄉(xiāng)的三尺講臺上,遇見的都是陌生的面孔,是什么讓他如此堅定地在這樣的年歲來到這遙遠的地方呢?他說:“也許就是一份教育情結(jié)吧!教育事業(yè)最溫暖的地方便是這講臺,一位教師追求的不就是‘桃李天下’么,我想我的‘樹’應該種在祖國的最西邊,多年以后我也能有個第二故鄉(xiāng)多好!……”簡簡單單的愿望,質(zhì)樸無華的言語,其實那份情早就化作一句句教導,一次次作業(yè)批改的痕跡了吧。
只有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一直以來,王先國老師都在走近學生、感受學生、幫助學生。教英語的他在教學工作中遇見了很多的困難,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學校學生的學習能力更是層出不窮,兩極分化嚴重,有很多孩子在沒有學好漢語的情況下,還需要學習英語,對于他們來說太難了。王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把落后的孩子單獨留下無償補課,在課余時間盡量都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們做英語的小游戲,在一起談論學習生活,遇見困難了時時刻刻都可以找到王老師,在孩子眼中,他不是支教老師,他更像是父親。王老師說:“學校很多的孩子都是住在牧區(qū)的,一學期只能回一兩次家,初中的孩子照顧小學的孩子,六七歲就住校,衣服時常都是黑乎乎的,天冷了也不知道加衣服,有時鼻涕都流的好長,孩子真的可憐……”他說著眼睛里都噙著淚花。所以平時他會和孩子們一起吃飯,關心他們的生活,把自己覺得好的都會帶給孩子,小孩子們的都親切地叫他“爸爸”。王老師說:“也許我把他們的英語教不到90分,但是我希望教會他們的是:擁有正確的世界觀,明辨是非的能力?!边@就是一位教師的心聲吧,他不是偉人,但是他一定是一位好老師!
一個老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很多老師的力量卻可以改變一代人的教育。
王先國老師,到新疆還收了個年青上進的小徒弟——董乾維老師。他時常指導董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兩個人一起備課,一起學習,教學相長。他把山東好的資源,好的教學方法傾囊相授,他不僅對董老師的培養(yǎng)很盡心,對整個一0四團學校的教研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他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傳授,讓所有的教師都擁有和他有一樣的教學本領,他說“支教,就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我教會了學生只是一屆學生受益,我教會了老師,是所有孩子受益……”,這也正是青島民進“支教島”的孜孜追求——“資助一個孩子只能解決一個孩子有學上,幫助一個老師能使一批孩子上好學,一定要做教師的‘希望工程’。”
王先國老師揮灑著熱血和汗水,詮釋著堅守和執(zhí)著,用默默的行動,譜寫出援疆教師質(zhì)樸的樂章,用無私的奉獻,展現(xiàn)了民進會員的責任和擔當。長長援疆路,深深援疆情,王先國說,如果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他還會選擇新疆,那里有他視作珍寶的回憶和永生難忘的一張張花一樣的孩子的臉龐,他們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