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帆:《辛亥年的槍聲 》(4)
我曾經(jīng)說過,林覺民是一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現(xiàn)在,我又有些懷疑。林覺民的性格之中保存了不少俠氣。豪氣干云,一諾千金;仰天悲歌,擊鼓笑罵;一劍封喉,血濺五步———這是林覺民的形象。
現(xiàn)代知識分子很少有這種頤指氣使的性格。魯迅對于正人君子的虛偽深惡痛絕。他的內(nèi)心存有深刻的懷疑。既懷疑他人,也懷疑自己。他很難與哪一個人成為刎頸之交,并肩地挽起手臂臨風而立。“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這種孤獨的確是魯迅的精神寫照。美國回來的胡適當然有些紳士風度,溫和,大度,自由主義式的寬容,主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他與陳獨秀共同提倡白話文的時候流露出些許霸氣,后來就是一個好好先生,閑暇時吟一些“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之類的小詩。徐志摩呢?“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這個浪漫多情的詩人骨頭輕了一些。當然,還有“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那是一個沸騰的郭沫若,盡管他的激情有余而剛烈不足。另一些打領(lǐng)帶的教授就不必逐一細數(shù)了吧。他們或者擅長背古書,或者擅長說英文,懂些理論,有點個性,不肯盲從或者迷信,推敲過“to be or not to be”,偶爾也不可避免地有些小私心、小虛偽、小猥瑣或者小怪癖,總之都算現(xiàn)代知識分子。但是,他們身上統(tǒng)統(tǒng)刪掉了林覺民的俠氣。
所以,我傾向于將林覺民歸入游俠式的知識分子形象系列。白袍書生,負一柄劍,沽一壺濁酒,行走于日暮煙塵古道,輕財任俠,急公好義,胸懷大志。他們肯定善于歌賦,荊軻當年信口就吟出了一曲千古絕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很難猜測他們的劍術(shù)如何,但是這些人無不因此而自夸。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shù)”,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龔自珍“一簫一劍平生意”,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一身中山裝的林覺民手執(zhí)步槍,腰別炸彈地闖入廣州總督衙門的時候,人們聯(lián)想到的多半是江湖上的大俠。
“少年不望萬戶侯”,這是林覺民十三歲時在考場寫下的七個大字。光緒二十五年,林覺民的嗣父命他應(yīng)考童生。這個桀驁不馴的小子揮筆在試卷上寫了七個字之后就揚長而去。他自號“抖飛”,又號“天外生”,顯然是展翅翱翔的意象。他想去哪里?嗣父有些不安,只得安排他投考自己任教的全閩大學堂。然而,全閩大學堂是戊戌維新的產(chǎn)物,思想激進者大有人在。林覺民有辯才,縱議時局,演說革命,私下里傳遞一些《蘇報》、《警世鐘》、《天討》之類的革命書刊。嗣父管不住他了,指望校方嚴加束縛。當時的總教習有一雙慧眼:“是兒不凡,曷少寬假,以養(yǎng)其浩然之氣?!币粋€晚上,中學生林覺民在一條窄窄巷子里演說,題為《挽救垂危之中國》,拍案捶胸,聲淚俱下。全閩大學堂的一個學監(jiān)恰好在場。事后他憂心忡忡地對他人說:“亡大清者,必此輩也!”中學生林覺民竟然在家中辦了一所小型的女子學校,親自講授國文課程,動員姑嫂們放了小腳。盡管周圍的親人漸漸習慣了林覺民離經(jīng)叛道的言行,但是,他們怎么也想像不到,五年以后的林覺民竟然敢手執(zhí)步槍、腰別炸彈地闖入總督衙門。
至少在當時,周圍的親人并未意識到林覺民身上的俠氣。他在福州結(jié)交的許多同盟會員都喜歡行俠尚武。黃花崗烈士之中,林文為自己鐫刻的印章是“進為諸葛退淵明”;林尹民擅長少林武術(shù),素有“猛張飛”之稱;陳更新能詩詞,工草書,好擊劍,精馬術(shù);劉元棟體格魁梧,善拳術(shù);劉六符目光如電,曾經(jīng)拜名震八閩的拳俠為師;方聲洞有志于陸軍,馮超驤成長于軍人世家??傊?,這一批知識分子不是書齋里的人物。駁康有為,斥梁啟超,林覺民與這一批知識分子崇尚行動,不僅用筆,而且用槍。如今,許多歷史著作提到陳獨秀、胡適或者魯迅、周作人的啟蒙思想,另一些風格迥異的知識分子群落往往被忽略了。
俠肝義膽的一個標志就是隨時可以赴死。這種人往往不再兒女情長。真正的大俠只能獨往獨來;如果后面跟一個女人,一步三回頭是要壞事的。纏纏綿綿只能消磨意志,多少英雄陷入溫柔鄉(xiāng)半途而廢。英雄手中的長劍,一方面是格殺敵手,另一方面是揮斷自己的情絲。兒女情長是柳永、張生、梁山伯或者賈寶玉們的故事,與行走在刀尖上的革命者離得很遠。
然而,沒有想到,福州鄉(xiāng)親林覺民同時還是一個情種。他不僅一身俠骨,而且還有一副柔腸。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