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文學(xué)

南帆:《論姓名》

發(fā)布時間:2014-01-24  來源:

放大

縮小

  許多人認為,姓名無非是私人的一個記號,一個區(qū)分他人的識別物。姓名絕對從屬于私人,聽命于私人,為私人任意使用。在簽名的時候,或者,在向陌生者出示名片的動作里,人們充分表現(xiàn)出了占有姓名的優(yōu)越姿態(tài)。也許,姓名在表面上的溫順與服從已經(jīng)令人喪失了警覺:什么時候開始,姓名悄然僭越了主人的身份,篡奪了主人在現(xiàn)實中所擁有的權(quán)力?

  出生伊始,姓名是嬰兒赤裸肉體所遭受的首次符號敲擊。這個敲擊如此猛烈,以至于它的印記終生不褪。對于一個人說來,姓名是他第一份固定的文化財產(chǎn)??v貫個人的一生經(jīng)歷,姓名不可擺脫,不可拋棄,不可轉(zhuǎn)讓,而且,姓名通常不會遺失,不會虧損,不會被竊。姓名如同影子般地罩定主人,從戶口到身份證,從人人品行鑒定文字到墓碑。某些時候,一些人可能逃避一個姓名的束縛,但他們最終仍然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姓名的窠臼——即使“未名”、“無名”、“佚名”同樣被視為別一種“名”。在現(xiàn)實之中,姓名的消失是十分危險的。姓名是個人存在的基本證明。很大程度上,取締姓名亦即從龐大世界中取締一個人的存在——盡管這個人的真實軀體可能并未滅亡。這個世界已經(jīng)被凝縮為種種符號體系加以分類、判別、管理;一個人假如不能在這些符號體系中占有一個位置,他將無法為種種社會機構(gòu)所承認。在社會機構(gòu)的視野里,人的軀體是飄蕩的,浮游的,姓名的確認才是個體第一次在符號意義上被肯定。反之,從符號體系中除名也就是一個人文化生存方式的終結(jié)。不同的符號體系成為社會成員交換種種信息的場所之后,姓名將是這些符號體系中一個縱橫交叉的網(wǎng)結(jié)。姓名是聲譽、地位、威望、權(quán)勢、身份的附載體,是個人種種社會關(guān)系集聚的軸心。許多時候,姓名所承當?shù)男畔⒘窟h遠大于主人的真實軀體。古代演義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常常口出豪言:“大丈夫坐不更名,行不改姓,吾即某某是也!”從這里不難看出,英雄的光環(huán)更多地圍繞于主人的姓名四處傳播,主人的真實軀體反而成了姓名之后的補充說明。認名不認人是常見的。所以,對于一些顯赫的人物說來,消滅姓名甚至比消滅肉體更為有效;而在相反的另一方面,某些間諜、特工人員或殺手則是將隱姓埋名作為潛伏的常用手段。很顯然,舊有的姓名廢棄之后,主人同時也就從匯集于姓名周圍的社會約束之下脫身而去——這是利用姓名制定的“金蟬脫殼”之計。

  姓名看起來是私人記號,但這個記號的意義卻是為了他人。一個獨居者并不需要姓名。處于公眾之間,姓名主要供他人使用——姓名乃是他人召喚的承受物。姓名通常在嬰兒時期即已擬定。因此,姓名多半同主人的后天品行無關(guān)——這一點同人們所得到的諢號恰好相反。實際上,姓名毋寧說是將私人整編于某個集體或者某種組織秩序的形式之一?!靶铡笔且粋€家族的標志,一種祖先對于后人的符號重軛;其次,名字中的“行第”顯示了個人在家族譜系中的次序編號,顯示了一個輩分的說明。在“姓”與“行第”縱橫兩軸的交叉之點,姓名已經(jīng)將個人強行納入家族組織的某個指定位置。人們很容易根據(jù)一個人的姓名推斷他是某家族的第幾代子孫。在家族倫常之外,不少人的姓名還未另一些組織秩序所控制。例如,經(jīng)過出生的時辰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關(guān)系的復(fù)雜推算,人們必須在姓名中補上所缺乏的某一項。于是,諸如“鑫”、“森”、“淼”、“焱”之類字眼(或者偏旁)則作為這些組織秩序的使者而嵌入人們的姓名。在這個意義上,慣常的說法尚需作出修改:姓名看來是私人記號,但更準確地說,姓名是某個集體或組織秩序按照規(guī)則賜予私人的。

  姓名對于個人通常從一而終,那么,這個記號無形中同某個血肉之軀貼合無間了。這時,人們仿佛覺得這個特定記號與個人命運之間將出現(xiàn)某種神秘的互相印證。人們將命運的祈望轉(zhuǎn)移到姓名之上,姓名開始產(chǎn)生出特殊的魔力。姓名的字義、結(jié)構(gòu)、音響似乎是個人命運的一個隱約暗示。這必將導(dǎo)致姓名上的符號崇拜。一些考究的人甚至細致地推敲姓名的音韻、筆劃的奇、偶數(shù)與命運之間的關(guān)系。多數(shù)人至少十分注意姓名的字義;這些字眼所表示的涵義或者意象多半是吉祥的,悅耳的,很少人樂意用表示厄運的字眼取名。這種取名方式似乎隱藏了一種祈禱:由于長期的呼喚,姓名的含義終將成為某種現(xiàn)實加諸主人身上。因此,人們不難理解許多父母為什么如此精心地為子女選擇名字,取名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一種變相的祝愿:愿意后代富裕的則將“富”、“財”這類字眼加入姓名;但愿女兒之后得到兒子的則取名“邀弟”、“招弟”;保佑子女不要在災(zāi)難中夭折的則起用“栓”、“鎖”之類字眼;望子成龍的則呼之為“達”或“發(fā)”;憑借兒子紀念某一階段政治局勢時則有了“爭鳴”、“文革”、“衛(wèi)東”之稱;憑借女兒向另一個大國致敬時則有了“安娜”、“尼娜”之類芳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假如子女姓名的涵義較為模糊,父母經(jīng)常會遇到這方面的詢問:他們的姓名意味了什么?——這時,人們所欲破譯的顯然是父母對于子女的祈愿內(nèi)容。

  有些時候,姓名上的符號崇拜是以相反的形式舉行的。這種作法主要源于一個民間傳說:閻王爺?shù)牟肯聦9芫兴鞲毁F、聰明的孩子。為了遮掩孩子的不凡才志,父母必須為子女取個俗或丑的小名,從而避開勾魂鬼的視線。在“狗?!薄ⅰ捌棋仭?、“夜壺”這些小名之后,人們所看到的是另一種曲折的祝愿。

  姓名似乎是將某個人的七尺之軀抽象為兩三個字;從此之后,兩者在許多場合可以互相置換。姓名似乎已經(jīng)繼承了主人的權(quán)威、財富、地位、榮譽、行政權(quán)力,成了主人的全權(quán)代表。無論是檔案材料中的表格還是光榮榜,無論是死刑判決的公告還是戰(zhàn)場上秘密手令,姓名均已取代了主人的到場。由于姓名,人們在很多時候毋需事必躬親。可以看到,一些重要人物足不出戶,卻名揚千里;姓名儼然以主人的姿態(tài)四處游歷,享受尊榮和詬罵。當人們贊揚某人永垂不朽的時候,接受榮譽的將是姓名而不是軀體。這無疑簡化了許多煩瑣的手續(xù),為人們帶來便利,但也潛藏了“名”、“實”分裂的危險。人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喟嘆:“聞名不如見面”——事實上,姓名經(jīng)常撇下主人的真實特征,自作主張,自行其是,以至于人們最終竟無法使這兩者相互吻合。如果姓名瞞過了主人私自出游并且為他人所誘拐,那么這將促成一個詐騙行為:冒名頂替。

  經(jīng)過這番考察,人們究竟該如何選擇以下的結(jié)論:是姓名跟隨著人,抑或人跟隨者姓名?姓名是人的記號,抑或人是姓名的記號?

作者: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