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棟:《天山思想者》
劉守仁領受的第一項科研任務,就是把從蘇聯(lián)引進的嬌氣十足的細毛羊皮,“披”在土生土長的新疆哈薩克牧民放養(yǎng)的土種羊身上。
這種繁育計劃,既無現成資料可資借鑒,也無實驗室可坐,更無實踐經驗可試,真是無米之炊。
劉守仁當起了360只繁育土羊的“高級”牧羊人。他深明,在紫泥泉牧場,放牧著6000只羊群的哈薩克牧民,人人都是自己請教的“教授”。春夏秋冬一個輪回,劉守仁遍訪了所有牧民的放牧經驗。
老牧工哈賽因的“學問”最深:一群羊,進入夏季牧場和冬季牧場的吃草方式都有講究,譬如,先吃陽坡草,后牧陰坡草,先牧東窩子的草場,后牧西窩子的草場。要限制羊兒行進的速度,保證吃草的時間等等。
劉守仁說,“這些真經都是從書本上無法學到的。只有掌握了放牧經驗,才能保證繁育母羊有健康的體質。”
劉守仁的科研工作進行得十分艱辛。他白天一邊放羊,一邊作觀察記錄,晚上,翻閱資料,整理記錄筆記,作各種試驗,一臺老式顯微鏡,成了實驗室里最現代化的試驗設備。
一次,劉守仁聽說一只進口的細毛種公羊病在了牧場,這是他最鐘愛的一只種羊,連羊在蘇聯(lián)老祖宗的編號他都熟記著。公羊一病,他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為了爭取搶救種公羊的時間,他再三催促場長向師部調來了首長的北京吉普專車救羊。為這,劉守仁落了個“羊癡迷”的綽號。
劉守仁的吃苦精神,連老牧民都自嘆不如。一位哈薩克牧民回憶說,繁育的第一代羊羔降生時,為了提高成活率,劉院士干脆住進了羊圈,刺鼻的腥膻臊臭味,一般人呆幾分鐘都受不了,而他一住就是個把月,一直堅持到300多只羊產完羔。遇到羊羔感冒,他就一只接一只的抱進自己的被窩里捂出汗,用這種土辦法治感冒。年復一年,劉守仁染上了無法醫(yī)治的肝菌病。
劉守仁院士說,“天山純樸、善良的哈薩克牧民給了我科研的精神力量,他們老老少少都是我的親人和朋友。”
至今,每逢節(jié)日,劉院士再忙都要抽出時間,到天山牧場看望他的哈薩克牧民朋友。
劉院士怎能忘記,一個大雪封山的冬季,他從冬牧場騎馬出山,遭遇暴風雪,,幸虧馬兒靈性好未迷路,夜深人靜時,摸到了牧民蘇萊曼的氈房。
蘇萊曼生起旺旺的牛糞爐火,為他溫暖凍僵了的身軀,為他煮了一壺香噴噴的奶茶充饑解餓。半夜里,蘇萊曼冒著狂風暴雪,趔趔趄趄到羊圈查看。不等天破曉,蘇萊曼已為他備好了奶茶和馕餅。
劉院士怎能忘記,哈薩克族出身的副場長努胡曼,為保護他的人身安全,支持他到天山深處找到好牧場,騎馬作向導。在險峻無比的天山腹地探尋半個月,終于發(fā)現了一片人跡罕至的豐腴牧場。第二年,繁育羊群就到新牧場養(yǎng)膘。
劉守仁院士很看重優(yōu)良牧草,他歷盡千辛萬苦,跑遍了紫泥泉方圓數百公里的草場,采集了80多種牧草標本,播下了幾百畝的紫花苜蓿、酥油草等圍欄牧草。
劉院士的治學格言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說,我相信這句話的真實性,并把它當作事業(yè)成功的座右銘。
劉守仁院士在攀登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fā)的“天山”之巔中,涉盡千山萬壑,歷盡千難萬險,嘗遍千辛萬苦,細梳千絲萬縷,不懈千淘萬漉,即便鬧翻天的“文革”時,劉院士也一日未停下手頭的科研工作。
春秋30載,劉院士運用自己創(chuàng)立的繁育新理論,走出了國外專家繁育需要幾十年、上百年才可完成的壯舉。次第將前蘇聯(lián)的阿爾泰細毛羊皮,“披”在了新疆土種羊的身上;將澳大利亞美利奴細毛羊皮,“披”在了中國美利奴(新疆軍墾型)細毛羊身上。終于石破天驚,重彩濃墨般創(chuàng)作出了一幅人文科技天山的寫意畫卷,終于戈壁驚開新世界,譜寫出了一部天山神話 ——1957年,劉院士成功培育出我國的第一代細毛羊; ——1968年,劉院士培育出的中國軍墾型細毛羊在北京農業(yè)展覽館展出,轟動國內外科技界; ——1985年,中國美利奴(新疆軍墾型)細毛羊,獲得國家科技成果進步一等獎; ——1999年,中國美利奴羊的育成獲得聯(lián)合國的科技知新獎。不勝枚舉……
劉守仁院士的成功,正是共和國的成功,從此, 結束了我國耗巨額外匯進口細毛羊毛的歷史。劉院士的成果,也是世界科技史的成果,澳大利亞的一位細毛羊研究專家,在紫泥泉看了劉院士繁育的細毛羊,驚嘆說:“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我的天山牧歌喲!我的天山寫意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