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那定格在歷史影像中的城墻
古城墻作為歷史載體和文明記憶,見證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變遷,其獨特的價值內涵構成一份豐厚而珍貴的世界性文化遺產,為全人類所共享。尋找與城墻相關的史料,細細理解品讀,是文物工作者的職業(yè)習慣,也是一種特殊愛好和樂趣。
中國是東亞文明發(fā)源地,修筑城墻的歷史悠久。中國古代城市作為社會體制的空間體現,具有鮮明的東方特征。以《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制度為代表體現禮制的思想體系;以《管子》為代表注重環(huán)境、追求實用的思想體系;以“天人合一”理念為核心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體系等都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城市的建設,尤其是都城的營建規(guī)劃。
早在周代,中國已有王城“營國制度”,在宗教、禮制的影響以及儒家思想的制約之下,中國古代城市建筑具有嚴格的等級性?!吨芏Y·考工記》筑城思想為中國獨特的城市規(guī)劃體系奠定了基礎?!犊脊び洝そ橙恕窢I國制度對漢以后歷代都城影響深刻,它所設想的“理想王國”的藍圖,蘊含天下一統、君權至上的思想,為封建社會統治者所推崇。
從元朝開始,歐洲與中國展開新的文明對話。當時意大利商人、遣使游歷中國的《馬可·波羅行記》《鄂多立克東游錄》《馬黎諾里游記》等作品生動地反映了歐洲與中國之間的交往。
13世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1275至1291年間游歷中國,《馬可·波羅行紀》作為他在中國的旅行紀實,第一次比較全面地向歐洲人介紹古老的中國,將中國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
《馬可·波羅行紀》記載了中國40多個城市鄉(xiāng)鎮(zhèn),詳細描述了元代中國社會。北京城墻的歷史始于元代,元大都為今日北京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馬可·波羅筆下的北京,其“美妙之極,未可宣言”,近30公里的城墻用土夯實而成,是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城市。元大都“新都整體呈正方形,周長二十四英里,每邊為六英里,有一土城墻圍繞全城。城墻底寬十步,愈向上則愈窄,到墻頂,寬不過三步。城垛全是白色的。城中的全部設計都以直線為主,所以各條街道都沿一條直線,直達城墻根。一個人若登上城門,向街上望去,就可以看見對面城墻的城門。在城里的大道兩旁有各色各樣的商店和鋪子。全城建屋所占的土地也都是四方形的,并且彼此在一條直線上,每塊地都有充分的空間來建造美麗的住宅、庭院和花園。各家的家長都能分得一塊這樣的土地,并且這塊土地可以自由轉賣。城區(qū)的布局就如上所述,像一塊棋盤那樣。整個設計的精巧與美麗,非語言所能形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