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翠玲:我與中軸線的故事
我是1950年生人,應該與新中國是同齡人,目睹了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見證了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也就越發(fā)珍惜眼前的生活;看到了食住行的變化,越發(fā)知道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
我的家住在北京南部郊區(qū),正好是位于南中軸路上,距離天安門有30多公里。那時候,我覺得天安門距離我們很遙遠,只能是通過廣播知道天安門的宏偉,鼓樓的悠久。我是家里的長女,家中有多個孩子,現(xiàn)在回憶起來基本沒有童年。記得有一次搬家,到了晚上還有少量的東西需要搬運,那個冬天的夜晚讓我記憶深刻,那時根本沒有貴重的家用電器——手電,沒有手套,我只有用小手拿著油燈走在雪地里,手凍得通紅,油撒下來,熱乎乎的,但手漸漸沒有了知覺。等母親看到的時候,已經快凍僵了,馬上用雪搓了好久,才緩過來。那樣的夜晚,弟妹們可以在屋里取暖,僅有8歲的我是要干家務的,正值數(shù)九寒天,沒有羽絨服,只有一個棉襖,那種冷仿佛進入骨髓。
那樣的年景,我們每天吃的都是玉米面菜團子、咸菜,從廣播里聽說天橋的大碗茶,不知道是何種滋味;遠一點距離出行,坐的是馬車;穿的棉襖,到春天,將棉花取出,變成了夾襖;住的是平房,一屋兩個炕,孩子們可以跳來跳去,窗戶很小,但很漏風。秋收或家里忙的時候,不能上學,要在家里照看剛牙牙學語的弟弟妹妹。唯一盼望的是過年,那樣可以吃上餃子和大肉。
青年的時候,更需要幫助爸媽做家務,無窮無盡的棉襖需要拆洗,數(shù)不勝數(shù)的莊稼活需要去做,每到夏天,適逢旱季,晚上要挑幾十擔的水澆地。那時大家吃的是供應糧,每個人定額三十斤左右,有細糧,如白面、大米;有粗糧,如高粱、玉米。家中的孩子太多了,因為沒有油水,食量又大得驚人,只有將細糧換成粗糧,爭取多上幾斤。不過,靠著全家省吃儉用2年,攢錢買了個自行車,飛鴿牌的。有一次,家里需要到城里看望病人,母親讓我去,仿佛這是最榮耀的工作,因為我最大,也只有我最稱職。騎著自行車,飛馳在馬路上,路不是很寬,也很不平,但是不影響我離開家門的興奮,沒有學業(yè),沒有家務,有的是兩邊大樹上的小鳥陪伴著我,分享著我的喜悅??赐瓴∪?,饒了個道,打聽很多次,找到了天安門。那一瞬間,頓時感覺自己偉大了起來,距離毛主席更近了,感覺自己的心臟快跳出來了,紅墻、青瓦,寬敞的廣場,足以滿足我的好奇心。
改革開放以后,感覺大家都富裕了,我作為老師,同時教語文、數(shù)學。但是,晚上我會偷偷地接點兒私活,幫助人家做西服,能掙很多的錢。那個年代,不知道辛苦,兩個孩子都是自己帶大的,還要在寒暑假幫媽媽做棉襖、棉褲。但是生活沒有壓垮我,用攢下來的錢,要帶孩子坐公交車多去城里轉轉,讓他們從小就能看到宏偉的天安門、故宮、正陽門,讓他們感受一下中國歷史的沉淀?,F(xiàn)在回憶起來,早早帶著孩子們出發(fā)了,坐著公交車,帶著面包,下午發(fā)返回來的時候,大人孩子都疲憊地在車上睡著了。
時間過得太快,轉眼退休了。為幫助孩子,在天壇附近租下了一個攤位,做起了我不熟悉的服裝生意。但是,工作之余,我和老伴去天橋、前門遛彎已經是常事兒了。兩個兒子都還算優(yōu)秀,做生意紅火,做IT風生水起,我們老夫妻不用再操勞了,開始享受自己晚年的生活。
我又搬回了老宅子,厭倦了樓房生活的封閉,厭倦了城市生活的嘈雜,厭倦了飯店食物的油膩?;氐轿荷魄f鎮(zhèn),現(xiàn)在的南城空前繁榮,南中軸路通了,公路平坦、寬闊,開車到天安門,用導航只有半個小時。正趕上,2016年在這里召開月季大會,據(jù)說這是全球月季界的最高盛會。我被選為月季大會的志愿者,還參與在微信上投票,選出吉祥物等工作。
退休后的生活,自在了許多,時間完全自己支配。了解到個別貧困學生的處境,我和民進的會員們,積極地送衣送物,幫助孩子解決學費和生活費,給孩子送來溫暖。我?guī)ж毨W生去了故宮,發(fā)現(xiàn)故宮大變樣了,租一個旅游講解器,走到一個景點,自動地解說景點的歷史和來歷。小小的物件兒,竟有這么多的功能,仿佛是一個語音的百科詞典。
到了冬季,我和老伴兒坐著飛機,到海南三亞過冬,那里的氣候更加怡人,食物也更加清淡。在這里,可以穿著裙子,可以隨時下海,隨時釣魚。孫子們說:您這生活半徑,從北京的中軸線,延伸到中國的中軸線了。
回想一下,六十多年,也是彈指一揮間。國家變化太大了,從原來的物質匱乏,到今日的物質過剩;從無法吃飽,到想辦法吃好,再到想辦法吃精吃少?,F(xiàn)在的孩子無法見證我們的人生軌跡,理解我們的人生體會。這六十年來,食住行、游購娛的變化,讓我們怎能不自豪的慨嘆。六十年前,去前門、鼓樓是奢侈,六十年后,將中軸線延長到海南,這是歷史的變遷,是時代的變遷。我們趕上了好時代,踏上新征程,是幸福,是幸運。
我見證了中軸線的延伸,也見證了祖國的富強。
(作者系大興民進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