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文學  >  紀念改革開放40年

譙麗娟:四十里春風,故鄉(xiāng)夢

發(fā)布時間:2018-11-09  來源:民進四川省委會

放大

縮小

過去,故鄉(xiāng)是枕頭,現(xiàn)在,故鄉(xiāng)是籍貫;

過去,故鄉(xiāng)是麥香,現(xiàn)在,故鄉(xiāng)是僻壤;

過去,故鄉(xiāng)是味道,現(xiàn)在,故鄉(xiāng)是臆想;

過去,故鄉(xiāng)是不知不覺,現(xiàn)在,故鄉(xiāng)是停停走走。

每一個鄉(xiāng)村都在變成一座城,每一座城都在想念一個鄉(xiāng)村。

  ——題記

  立秋后的第一個清晨,窗外隱約襲來一陣清涼,年過六旬的父親突然在微信家人群里發(fā)來一首配有視頻的歌曲《媽媽的吻》。忽然想起,唱這首歌的時候還是個孩童,轉眼這首歌問世距今已有四十余載了。

  我出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那個一眼找不到山邊的山村里,漂浮在山脊的幾團白棉花從來沒有逾越過自己的軌道,麥浪、稻田和滿山的落葉松是永恒的風景。回首這近四十年的光陰,可真夠久遠。當年不到三十歲的父母如今已是年逾花甲,當年剛剛背上書包的孩童也從鬢邊生了華發(fā)。翻檢我們的生活,故鄉(xiāng)已是滄海桑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小時候,課本里“樓上樓下,電梯電話”曾是我的終極夢想。誰又曾想到,不到四十年,年過六旬的父親都已經(jīng)隨時隨地用智能手機微信和外地的兒女們視頻聊天。

  我的故鄉(xiāng)巴州龍背鄉(xiāng)的一個偏遠村莊—-玉鳳,離縣城70公里的距離。我家祖輩都是農(nóng)民,靠種地謀生。據(jù)史料記載,因故鄉(xiāng)的政府地處山梁,梁似“烏梢蛇”,故原名“烏梢背”。后來因名字不雅,改為龍背。清咸豐六年建場,民國初屬玉山鄉(xiāng),民國28年屬頂山鄉(xiāng),1968年改名“前進公社”,1982年復名龍背。至于我的村莊“玉鳳”的由來沒有記載,也沒有民間傳說,我想應該是為了與“龍背”相匹配而得其名。

  四十年前,我們的村莊交通很是閉塞,那條翻山越嶺、蜿蜒盤旋的羊腸小道上鏈接山外的唯一通道。1986年我上小學的時候,家里的日子過得甚是拮據(jù),幸好我家孩子不多,還能勉強度日。村子里沒有通電,那時候的夜晚很黑,村里每家每戶都是提一盞煤油燈放在桌上。煤油燈是那種墨水瓶加個酒瓶蓋鉆個孔穿上條棉線做的燈芯式的。每天晚上,我們的鼻孔里都是被煤油熏得黑黑的,有時想多看一會兒連環(huán)畫本,大人們也會心疼,嫌“點燈熬油”的,只能吹滅了早早睡覺。

  第二年夏天,村里通上了電燈,夜晚亮了起來,母親在家種糧養(yǎng)殖,父親也北上了,去建筑隊里務工,原本貧窮的日子開始慢慢好轉,很快我們家就成了村里、甚至鄉(xiāng)里最早富裕起來的萬元戶。那一個春節(jié),父親在城里買回來了一臺14寸黑白電視機,我們家成了當時村里唯一一家有電視機的人家。至今仍然記得那個除夕夜,我們家的院子里擠滿了來看春節(jié)晚會的男女老少,好一片熱鬧的景象。費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就在那一年火遍了整個村莊,也火遍了大江南北。自從有了電視機,各家院子里的小伙伴都會不約而來,剛開始電視上的室內(nèi)天線信號不好,滿屏雪花點點,聲音咝咝啦啦,于是父親又安上了室外天線,綁在院子外的一根用樹干做的桿子上,比房頂還要高出去一塊。遇著天氣不好的時候,畫面也會不清楚,這個時候就會有一個小伙伴立即跑出去抱著桿子來回的轉,遇到刮大風的時候,剛調(diào)好就又吹偏了,那一陣的心煩?。?/p>

  那年夏天,父親又買回來一臺蝙蝠牌電風扇和錄影機外加組合式音響,鄧麗君、姜育恒等港臺歌手的悠揚之聲隨時彌漫在整個院子和村莊,有時候引得下地勞作的鄉(xiāng)親們也忍不住跟著哼唱幾聲。

  轉眼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我小學畢業(yè),第一次去了跟隨父親顛簸了近五小時的路程去了城里,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看見城市的繁華,也看到了我夢想中“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那一陣好生愉快也好生羨慕。緊接著,黑白電視被淘汰,換成了長虹彩電,再有了vcd、dvd、摩托車,我那生在農(nóng)村卻喜歡追趕時髦的父親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的更新?lián)Q代。到了1996年夏天,我初中畢業(yè),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城上了高中。有了mp3、播放器、程控電話……慢慢地,手機、電腦都不再是新鮮物件。

  現(xiàn)在,村里的年輕人都進城了,在城里安家買房,只有像父親這個年代的人依舊對村莊里的老院子懷著深深的眷念。他覺得沒事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樹下曬曬太陽吹吹涼風,和遠方的孩子用微信視頻聊聊天的生活格外開心幸福。

  對于在玉鳳這個山村的土地上生長的一代人,父親總是感慨,對土地是又愛又恨。土地給了他們糧食,給了他們收獲的喜悅。但是,也給了他們勞苦自卑的身份。他們一生嘗夠了日復一日烈日和風霜中的勞作之苦,在日月光陰里,不是負重前行,就是向大地躬身彎腰。

  2005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作出了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為農(nóng)村勾畫出了一幅“生產(chǎn)發(fā)展、生活富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2015年11月,習近平在中國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消除貧窮,改善民生,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正式吹響脫貧攻堅戰(zhàn)的沖鋒號角。

  今天,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四十年整,四十年的歷程四十里路,四十年的奮進四十種變遷。我的故鄉(xiāng)、我的村莊早已換上新衣。不久前偶然回到村里,停留半日,在寬闊交錯的鄉(xiāng)村大道上穿梭,看著那一棟棟美麗的農(nóng)村新居,一池池碧綠蕩漾的水,青山綠水間,連片的產(chǎn)業(yè)園,生機盎然……這一幅幅嶄新的畫面,恍若一場不會醒來的夢,任憑你走進去、走出來,它都那么安靜地躺在原地,不動聲色;又恍如看到兒時的父老鄉(xiāng)親們都在各自的土地上微笑、撒汗,任憑進出來往的人朝思夢想、生生不息。

  對于我而言,我從故鄉(xiāng)的夢里走來,再懷著故鄉(xiāng)的夢回去,不論是短暫的、還是永恒的,我只想著有朝一日再入夢里,不再出來。并在夢里輕聲的說“故鄉(xiāng),你跟母親一樣美,歲月請不要傷害她”。

作者:譙麗娟     責任編輯: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