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詞看馬敘倫的胸懷和思想
馬敘倫國學素養(yǎng)深厚,是文字學家、書法家,也是愛國詩人,其詩詞多收入《馬敘倫詩詞選》。他在自述中寫道:“我做詩是沒有‘師承’的,也不向古代詩人墳墓里覓他們的尸骨,不過在自己的園子里拉拉唱唱,不過寫自己要寫的。”馬敘倫的詩詞多關注國家大事和社會現(xiàn)實,關切和同情人民疾苦,以即景寫事、抒發(fā)情感為主,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從中可見其博大、悲憫的胸懷和革命、愛國、進步的思想。
詩中飽含著改變社會、拯救民眾的革命思想
1902年,馬敘倫來到上海,參與辦報,與維新派、革命派人士接觸漸深。一次,他讀到書籍《孫逸仙》,了解孫中山的生平事跡后,在詩中寫道“一擊滿湖煙雨破,誰家天下舉杯看”,以雙關語(當時在西湖船中,“滿湖”諧音“滿胡”)表達了反清思想。1924年,孫中山扶病至京,馬敘倫前往車站迎接。孫中山于次年去世,馬敘倫悲痛不已,寫下《追懷孫中山先生》一詩:
先生畢竟是人豪,天下為公字字敲。
思想每隨時代進,堅貞不為大風撓。
奔走卌年余薄產,纏綿一病返天曹。
使公今日猶操國,郭李勛名未足高。
1929年,馬敘倫辭去民國政府教育次長的職務。此前,他三次出任教育次長,試圖在軍閥政府的統(tǒng)治下,改善和促進教育事業(yè),如保障教育經(jīng)費、整頓教育行政、改良視學制度、改進高等教育等。但軍閥政府沒有維持教育的誠意,這些舉措收效并不明顯。憤慨國事飄搖、有志難酬,又無法改變這一切的馬敘倫,在辭職之際,寫下《述懷》一詩:
袍笏登場又一回,未酬素志鬢絲衰。
身無媚骨難諧俗,從此柴門不再開。
民國時期,國家積貧積弱,軍閥派系相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馬敘倫始終對老百姓的生活和遭遇懷有同情,用手中的筆,或撰文或作詩,大聲疾呼,為他們鳴不平。在《南京路遇乞客成群》一詩中,他寫道:
富者連阡陌,窮人無立錐。
道旁三五輩,求食往來馳。
天理何曾爾,豪門不顧誰。
異時蟄者起,無謂久能欺。
“在宥”莊子語,“非攻”墨子篇。
干戈何以絕,衣食孰能全。
物物皆公產,人人有政權。
散群兼壞植,相使亦可憐。
大地龍蛇斗,中原虎豹瞋。
人間唯騖利,我輩獨談仁。
杜爭須各足,絕亂必公身。
王道無他術,周邦命正新。
可以看到,他主張社會應當是公平公正的,讓每個人有衣有食,能夠平等地參與國家治理,而不是少數(shù)人高高在上,多數(shù)人饑寒交迫,并痛斥為富不仁者,認為受壓迫者終有一日要起來反抗。除仁者愛人的儒學思想外,馬敘倫還懷有樸素的社會主義思想。
詩中激蕩著抗戰(zhàn)到底、救亡圖存的愛國思想
1931年,日軍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執(zhí)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全部淪陷。國家危急、民族危急,馬敘倫憂心如焚。此后,每年逢9月18日,他總要賦詩言志,提醒自己國恥未雪,家人離散,仇恨難平。在《九月十八日正望前一日》一詩中,他熱情謳歌盧溝橋畔、黃浦江頭奮勇殺敵的愛國將士:
可憐歌舞棄金城,邊月仍圓歲月更。
我自年年歌當哭,旁人錯認繞梁聲。
明月高高照虜營,幾家征婦哭長城。
致聲廟策今初定,為復遼邊已出兵。
盧溝橋畔嘭嘭響,黃浦江頭軋軋鳴。
今日三軍同憤怒,一齊奔殺盡忘生。
在《九月十八日》一詩中,馬敘倫表達了對已淪陷國土的思念和對收復失地的期盼:
白草黃榆又一秋,斜陽初月倚危樓。
歸信不隨南雁至,夢魂夜夜到幽州。
1936年1月27日,馬敘倫與嚴景耀、許德珩等諸教授組建了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國會,當選救國會主席。此時上海已有百歲老人馬良領導的救國會,時稱“南北救國,惟馬首是瞻”。
同年,在五四運動十七周年紀念會上,軍警封鎖會場,馬敘倫沖入會場即席演講,勉勵學生“以社會主義救國”,并寫下《廿五年北京大學五四運動十七周年紀念會后作》,高度贊揚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行動,表明了絕不屈服于敵寇的信念:
自愧蹉跎已老身,放言猶動少年人。
賈生初出先憂漢,魯子終身不帝秦。
寒云密布覆新晴,不飲還如困宿酲。
舊曲偶彈魂欲斷,更來風雨亂弦聲。
同年秋,受王昆侖所托,馬敘倫前往四川勸說軍閥劉湘逼蔣抗日。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兵諫,將蔣介石扣留在西安。為穩(wěn)定國內局勢,聯(lián)蔣抗日,馬敘倫再次赴四川面見劉湘。
馬敘倫為國事奔走之際,日本侵華步步進逼。1937年,日軍發(fā)動七七事變,中國守軍奮起反抗,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北平守衛(wèi)戰(zhàn)中,佟麟閣、趙登禹兩位將軍血戰(zhàn)到底、以死報國,馬敘倫悲慟地寫下《遙吊佟麟閣趙登禹兩上將》:
援絕將軍死戰(zhàn)場,旁人漫道姓名香。
黃泉正是傷心地,不盡云臺作國殤。
北門符鑰遣誰分,第一關中敵騎紛。
二十九軍無負國,一朝戰(zhàn)死兩將軍。
此時,馬敘倫已攜家眷避居上海。因身體原因不得已辭去在之江大學的任課工作,馬敘倫失去了生活來源,一時貧病交加,他化名鄒華孫(鄒是其母姓,“華孫”意為中華民族之子孫),閉門撰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這一時期,敵軍大舉入侵,我國軍民奮勇抵抗。馬敘倫寫下多篇《即事》詩,盛贊軍民萬眾一心、殺敵立功。其五云:
利兵堅甲竟徒然,白渡橋邊跪乞憐。
一紙感恩親寫狀,口頭尤怨妄開邊。
此處馬敘倫自注:“我軍以肉搏取勝。敵軍潰退至蘇州河外白渡橋,為英國守兵所阻,不得南逃,乃跪而乞放,有目擊以告余者”“日軍被我俘獲者所書狀,見八月某日《大公報》,降伏之日兵均謂被其國軍人所紿,妄開邊釁?!蔽臆娚嵘罋?,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振奮了國民精神。
困居上海期間,馬敘倫寫下多篇除夕詩,為國事家事憂心不已。《廿六年除夕》詩其六云:
年年竹篋縱蕭疏,所至還攜一擔書。
報國不堪騎大馬,傷心烽火注蟲魚。
此處馬敘倫自注:“八月來上海后,續(xù)成《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五卷”。事實上,這部30卷、240萬字的皇皇巨著,90%的篇幅是在上海期間完成的。
在《卅三年除夕》詩中,馬敘倫寫道:
索逋如梭灶斷煙,嬌兒猶噪過新年。
憐她不知人間世,我且高歌秋水篇。
此時,馬敘倫家中斷炊,討債者紛紛上門,小女兒不解世事,還鬧著要過新年。高歌《秋水篇》言志的馬敘倫,有著錚錚傲骨和民族氣節(jié),寧可挨餓受凍,決不和日偽漢奸同流合污。
老友湯爾和淪為漢奸,請馬敘倫擔任北大校長,馬敘倫憤怒地說:“我是為了抗日救國而被迫離開北大的?,F(xiàn)在敵人全面進攻,國難嚴重,我豈能回到敵人刺刀下去混飯吃?”他在北大教過的學生陳公博在汪偽政府做了官,送來錢糧,想請老師“出山”幫忙,馬敘倫嚴詞拒絕,并勸說他和汪精衛(wèi)懸崖勒馬。他寫下詩句勸諫陳公博、汪精衛(wèi)兩人?!都黻惞罚〞r廿八年十二月)其一云:
我愛當年陳白沙,靜中修養(yǎng)茁萌芽。
已成桃李垂行畔,更作瑚璉蔚國華。
一時官柳搖金佩,三載烏衣駐玉車。
卓犖聲名吾黨健,還須珍重向天涯。
《垂老》(為汪精衛(wèi)作,廿九年二月):
垂老聞將割燕云,更輸歲幣更監(jiān)殷。
連橫計就秦為長,和議稱臣構署文。
不師沫請歸侵地,不學汪锜作國神。
降表獨修歸命急,降王長已屬他人。
詩中將國土陷落比作割讓燕云十六州,希望陳公博、汪精衛(wèi)兩人幡然悔悟,痛改前非,怎奈兩人執(zhí)迷不悟,最終成為國家和民族的罪人。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取得最終勝利。消息傳來,舉國上下,欣喜若狂,馬敘倫寫下《八月十日夜聞日本允降》:
月甫生明夜未闌,歡聲直上白云間。
八年虜馬崩騰甚,終見降旗百尺竿。
南征北進氣何雄,一旦降旗旭日空。
我自獨深民物感,憐他哀怨正秋風。
國仇家恨,一朝得雪,馬敘倫的喜悅難以言表。歡聲直上云霄,傾吐出每個中國人發(fā)自肺腑的暢快。
詩中充盈著追求真理、追求民主的進步思想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政府派來的接收大員在上海倒行逆施,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失望至極的馬敘倫與朋友常談起政治問題,想找一個國家、民族的出路。1945年12月30日,馬敘倫、王紹鏊、周建人、雷潔瓊等人發(fā)起成立了中國民主促進會,以“發(fā)揚民主精神,推進中國民主政治之實踐”為宗旨。民進成立后,積極開展愛國民主斗爭,反對國民黨政府專制、獨裁、內戰(zhàn)的政策。
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團體聯(lián)合會推舉的和平請愿團赴南京,向國民政府呼吁和平、反對內戰(zhàn)。以馬敘倫為團長的和平請愿團,在南京下關車站遭到偽裝成難民的國民黨特務毆打。周恩來、董必武、滕代遠、鄧穎超等人趕到醫(yī)院看望受傷代表。周恩來說:“你們的血是不會白流的?!瘪R敘倫回答:“中國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們身上?!彼麑懴隆断玛P遇暴后翌日作》,表達對蔣介石的鄙夷和憎惡:
十載無端異見聞,扶頭病榻思紛紛。
眼前山色無窮好,高處憎他一抹云。
此后,國民黨對民主人士的迫害日益加劇,李公樸、聞一多先后遇害。馬敘倫寫下詩句,表明不為威武所屈,直言蔣介石必將在國人的反對中失敗,我輩同志共同努力,前路必將走向光明:
豈有刑天志,能無百姓情。
獨夫猶肆虐,舉國欲同盟。
血浪將漂杵,哀聲是勝兵。
吾儕須努力,前路日光明。
為保護民主進步力量,中共地下黨幫助馬敘倫等民主人士轉移到香港,繼續(xù)斗爭。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fā)布《紀念“五一”勞動節(jié)口號》,馬敘倫等愛國民主人士群起響應。11月,馬敘倫等人離開香港,乘坐華中輪北上。1949年1月,馬敘倫等人抵達東北解放區(qū),受到熱烈歡迎??吹浇夥艆^(qū)的精神氣象,他深受鼓舞,寫下《一九四九年一月廿七日東北各界歡迎民主黨派民主人士余以赴政治協(xié)商會議與焉即席口占》,盛贊中國共產黨掃除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區(qū)群賢畢至,即將建立的新中國必會河清海晏、繁榮昌盛。其一云:
一堂敢詡群英會,個個都緣民主來。
反動未消懷怒愾,和平有路掃兇埃。
后至防風須就戮,末朝封建定成灰。
矛頭所向無天塹,聽取傳書奏凱回。
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由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遷至北平。下午,在北平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馬敘倫等愛國民主人士前往機場迎接,并陪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閱兵。他寫下《陪毛主席朱總司令閱兵》,回首數(shù)十年來的往事,感嘆革命終于取得勝利,人民迎來了幸福的生活:
西山爽翠銜紅日,穆穆軍容擁帥麾。
總為人民忍勞瘁,行裝方卸檢雄師。
萬歲高呼毛澤東,與人衣食即春風。
江南百姓皆昂首,何為遲余解困窮。
煙云回首已成嗟,此日真開革命花。
寄語紫金山下客,與民投地總無差。
此后,馬敘倫先后參與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議和第一屆全體會議,為國歌、國旗、國徽、國都、紀年方案的確定付出大量心血。10月1日,他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撫今追昔,漂泊半生的馬敘倫揮毫寫下“得宿”兩字,抒發(fā)對新中國誕生,人民獲得幸福生活的喜悅之情。
馬敘倫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并任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后來又任高等教育部部長。已過花甲之年的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無暇顧及詩詞。馬敘倫兢兢業(yè)業(yè)、夙興夜寐,主持開展了一系列開拓性、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為國家建設、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譜寫了新的詩篇。
(作者單位:民進中央研究室會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