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敘倫的風骨
1915年,馬敘倫任教于北京大學和北京醫(yī)學專門學校。12月,袁世凱稱帝。馬敘倫非常憤怒,他先是在報紙上發(fā)表討袁檄文,繼而宣布辭去兩個學校的教職,以示抗議。此舉一時轟動京滬,馬敘倫也被譽為“掛冠教授”。
1929年,馬敘倫辭去民國政府教育次長職務。此前,他三次出任教育次長,試圖改善和促進教育事業(yè),但軍閥政府沒有振興教育的誠意。馬敘倫憤然寫下《述懷》一詩:“袍笏登場又一回,未酬素志鬢絲衰。身無媚骨難諧俗,從此柴門不再開?!?/p>
1931年,日軍發(fā)動九一八事變,馬敘倫念及國運,憂心如焚。之后,每逢此日,他總要賦詩言志,提醒自己國恥未雪。在《九月十八日》一詩中,他表達了對已淪陷國土的思念和對收復失地的期盼:“白草黃榆又一秋,斜陽初月倚危樓。歸信不隨南雁至,夢魂夜夜到幽州?!?/p>
上海被日軍侵占后,馬敘倫貧病交加。但他寧可挨餓受凍,也決不與日偽漢奸同流合污。日偽教育總長湯爾和請馬敘倫擔任北大校長,馬敘倫嚴詞拒絕。他在北大教過的學生陳公博派人送來大米和錢,想請老師“出山”。馬敘倫馬上出門怒斥,制止卸車,將大米和錢如數(shù)退回。幾天后,馬敘倫寫詩給陳公博:“我愛當年陳白沙,靜中修養(yǎng)茁萌芽。已成挑李垂行畔,更作瑚璉蔚國華。一時官柳搖金佩,三載鳥衣駐玉車。卓犖聲名吾黨健,還須珍重向天涯。”詩中以名節(jié)譬喻,希望陳公博幡然悔悟,痛改前非,怎奈他執(zhí)迷不悟,最終成為國家和民族的罪人。
1946年6月,馬敘倫率團赴南京請愿,呼吁和平、反對內戰(zhàn)。不料在下關車站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毆打。馬敘倫寫下詩句:“豈有刑天志,能無百姓情。獨夫猶肆虐,舉國欲同盟。血浪將漂杵,哀聲是勝兵。吾儕須努力,前路日光明”,表明不為威武所屈,直言蔣介石必將在國人的反對中失敗,前路必將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