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獲取 Adobe Flash Player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正文

熱誠相聚清明里 共把節(jié)日話弘揚

——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記

來源:民主          發(fā)布時間:2012-11-16          作者:毛夢溪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月1日至2日,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即將到來的前夕,以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為主題的“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第四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jié)”,在山西介休綿山隆重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80余人與會,18位嘉賓代表作了主題演講,從不同視角分別闡述對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與現代化的理解和思考。大家認為,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雙重背景下,文化多元并存、交流融合的趨勢日益凸顯,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也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緊迫!

  加強兩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不僅符合兩岸發(fā)展的需要,也符合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利益!

  “聽了大家的精彩發(fā)言,我感到盡管大家的切入點不同,舉的一些案例也不同,甚至描述的一些地域、民族也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對中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熱愛和深刻思考,非常精彩。”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為這次研討會所取得的積極成果感到高興。嚴雋琪說,傳統節(jié)日形式生動、內容豐富、蘊涵深厚,最容易喚起我們對親人、對朋友、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情感,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和對民族精神的認同。近些年,愈來愈頻繁多樣的海峽兩岸民間文化往來,為兩岸四地的各界人士搭建了一個很好的研討學術、交流感情、增進共識的平臺。實踐表明,加強兩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不僅符合兩岸發(fā)展的需要,也符合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利益。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潛力巨大,前景非常廣闊!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羅富和稱贊這次研討會是“在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取得積極進展的新形勢下,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舉措”。羅富和說,中華傳統節(jié)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積淀,留存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記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華傳統節(jié)日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的節(jié)日,節(jié)日文化也是海峽兩岸同胞共有的寶貴財富!

  “中華傳統節(jié)日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載體,發(fā)源于山西綿山的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蘊含著中華民族尊先敬祖、忠孝誠信、功不言祿的傳統道德精髓,本次研討會以中華傳統節(jié)日為主題,共議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對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焙{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對這次研討會也贊賞有加。他說,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保存,臺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兩岸同胞同根同源,中華文化始終是維系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

  “我是來自臺灣的中國人”,一位老人飽含深情的表白,讓參加“第九屆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開幕式的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們?yōu)橹畡尤。他就是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饒穎奇說,兩岸同胞共同過著新年、清明、端午和中秋等民俗節(jié)日,這充分證明兩岸的同文同種、同祖同宗完完全全是一樣的。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屹說,傳統節(jié)日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家庭和諧、社會進步的重要精神紐帶,也是海峽兩岸血脈相通、文脈相連、同宗同祖、同根同源的歷史明證!

  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傳統節(jié)日文化要有群眾的眼光、世界的眼光,還要有全民的文化自覺。 

  “節(jié)日有兩個東西很重要,一個是儀式,另外一個是符號。一個節(jié)日要想推廣,儀式和符號非常重要,很多節(jié)日沒有深入人心就是因為沒有成型的儀式和符號。”在聽完臺灣東華大學教授劉惠萍女士的《傳說與節(jié)俗——以清明插柳民俗為例》演講后,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朱永新作了如是點評!

  自從20世紀整個人類進入了由農耕文明向工業(yè)文明的過渡,農耕時代形成的文化傳統開始瓦解。尤其在我國,在近百年的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傳統節(jié)日文化受到現代文明與外來文化的沖擊。于是傳統節(jié)日漸行漸遠、傳統文化日趨式微。包括節(jié)日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正在不斷被擠壓、蠶食,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針對這種狀況,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包括傳統節(jié)日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2005年6月,下發(fā)了《關于運用傳統節(jié)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的意見》,積極倡導文明、和諧、喜慶、節(jié)儉的節(jié)日理念。2006年,把傳統節(jié)日——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七夕節(jié)和重陽節(jié)列入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又把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節(jié)日列入國家的法定假日,以大力提倡保護、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

  嚴雋琪說:“中國文化有沒有生命力,不在于外來文化有多少,而在于中國傳統文化還能活下來多少,在于我們今天能不能把中國文化活著的部分真正發(fā)揚光大。”她強調,當前重要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給予現代闡釋,使其在為服務現代化建設、服務當代人的精神需求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傳統節(jié)日,嚴雋琪寄希望于“與時俱進”,并主張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要有群眾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羅富和希望能夠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上升到國家文化戰(zhàn)略的高度來認識,并以中華傳統節(jié)日為重要抓手,深入挖掘傳統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不斷打造符合時代發(fā)展和人民需要的節(jié)慶文化!

  肯定是基于兩岸同根同源之故,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許端容的觀點似乎也有些異曲同工。她認為文化是流動和變異的,其背后動力是民眾實際的需要。 

  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王石就節(jié)日文化提出“節(jié)外三想”:一是中外之想,文化的存在是多元多樣并存,而作為文化傳統,更具有歷史的穩(wěn)定性,不因改朝換代而變更,也不因社會制度轉變而轉變,應以一種和諧的、博大的胸襟去看待傳統節(jié)日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二是古今之想,刪繁就簡,是歷史的選擇,留下最重要的東西;三是文經之想,不是所有文化現象都有產業(yè)性!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則用文化如水,強調對文化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尊重,認為民族文化現象中蘊含的理念是永恒的,是軟實力。所以應當倍加珍惜包括傳統節(jié)日在內的民族文化遺產!

  “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文化融入了民族的精神、道德的準則、終極的價值觀和獨一無二的審美。”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說,當今,經濟全球化,文化的走向相反應該是本土的、多樣的。世界上還沒其他一個國家為了過節(jié),1億2千萬人非要回家過年,這是真正文化的力量。節(jié)日文化主要展現了人之間,以及人和大自然的親和。文化是人帶出去的,只要外國人到唐人街和中國人過一次春節(jié),他就知道中國人所追求的是家庭的團圓、和諧,人之間美好的感情,人對人的誠實和忠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形象。節(jié)日文化到了今天,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國家的文化自覺必須轉化為全民的文化自覺,社會文明才能進步! 

  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做法已經逐漸遠離了清明文化傳承的本意,要回歸真正的清明!  

  本屆研討會由于同時舉辦第四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jié),討論介子推、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的話題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關于寒食的由來,歷代學者的觀點大致分為三種:子推說、古代大火星崇拜說、改火說。如果我們從學科來論的話,歷史、民俗學者大部分都是“子推說”,而人類學家則重視“改火說”,另外一些漢學家們也強調“改火說”。到底哪一個才是歷史的真實呢?來自臺灣政治大學教授高莉芬女士從四個部分講述了寒食節(jié)傳說的歷史淵源! 

  與會的專家學者基本都比較認同清明節(jié)源于“寒食節(jié)”,是民間為紀念一代名士介子推而設,是中國形成歷史最早、流傳最早、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傳統節(jié)日。中國民協節(jié)慶研究會主任李漢秋認為,清明節(jié)是由生命清明、政治清明和生態(tài)清明三個節(jié)日融合起來的,正好形成三重奏。在他看來,生命清明,清明節(jié)的情感主題是緬懷先人。政治清明,他推崇介子推的“功不言祿,志在清明”。生態(tài)清明,我們古代就有“上巳節(jié)”,它融入到清明節(jié)中間,從插柳到植樹,再到環(huán)保、生態(tài)建設,那么植樹環(huán)保是一系列的生態(tài)活動,這也是時代的一個發(fā)展! 

  清明節(jié)集中了中華民族的生命意識,是生命精神最強的傳統節(jié)日。生命意識、生命精神足以震撼人,足以影響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取向。我們參加清明祭祀活動是很重要的人生享受:在祭祀自己親人的時候是一種莊嚴,在參加別的清明祭祀的時候,除了莊嚴還有很多知識、信息、很多幸福、很多的感動。所有這一切都是清明文化的本身和清明文化深刻的驗證。中國民協副主席、吉林省文聯副主席曹保明以講故事的方式,闡述自己對清明節(jié)信仰價值的生動轉換,并呼吁要回歸真正的清明。他認為,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做法已經逐漸遠離了清明文化傳承的本意。我們應該站在文化的前沿,肩負起我們的責任去做好轉換和回歸工作! 

  “當今之際,一般的傳統節(jié)日都是鼓勵社會制造浪費,就像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情人節(jié)、農歷春節(jié)。寒食節(jié)則是減少消費、避免浪費的!毕愀鄢鞘写髮W教授劉煥儀女士沒有掩飾自己對清明節(jié)的推崇,并對它當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批評與思考:清明節(jié)的意義除了上墳祭祀之外,有慎終追遠的意義,但比較煩瑣的祭祀儀式和掃墓習俗可以減少,也可現代化,加進寒食概念,這樣可以減少空氣污染、山火機會和紙張物資浪費,同時飲食力求從簡! 

  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紐帶,以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為平臺,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的“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自2002年開辦以來,已先后與有關地方政府成功舉辦了八屆。以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謹慎的學識和對社會文化的負責精神,在廣闊視野里,多角度、多層次論述了對于包括傳統節(jié)日在內的中華文化保護與弘揚的深刻思考,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成果。我們也相信此次盛會必將對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民主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