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2014年兩會專題  >  今日看點

高考改革不是個單純的教育話題

發(fā)布時間:2014-03-13  來源:新文化報

放大

縮小

高考改革不應該是誰聲音大就聽誰的。教育改革是全社會的事,應該全面改革,而不應僅僅是盯住高校,局限于招生、考試、錄取這些環(huán)節(jié)。要從根本上改變“上大學才能有前途”的社會觀念,因為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是,到2020年大學毛錄取率達到40%,那其他60%的人干什么呢?如果能讓其他60%的人愉快地從農(nóng)、做工、經(jīng)商或者從事其他職業(yè),那么大學的高考就不會有這么大的壓力。

3月9日上午,教育部長袁貴仁在兩會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未來高考改革的方向:在內(nèi)容上,會減少全國統(tǒng)一高考科目,科目會相應減少;此外,將來會不分文理科;外語考試利用社會化考試,考試方式發(fā)生變化。招生將基于全國統(tǒng)一高考成績和3年學業(yè)水平成績綜合加以錄取。

從出發(fā)點看,袁部長提到的高考改革方案的確回應了幾個社會關(guān)心的焦點問題:減少科目,是為了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不分文理科,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外語考試社會化、高考成績之外綜合平時學業(yè)水平,有利于改變“一考定終身”,形成相對多元化的錄取機制。

因此,點贊的聲音不少,比如,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就認為,高考改革舉措經(jīng)過了充分論證和思考,不會像社會上想象的那樣,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而且,西方很多國家考試制度都是社會化、一年多考。

不過,質(zhì)疑的聲音也并非沒有道理,《廣州日報》在《高考改革,科目增減是“換湯不換藥”》的文章中就提出疑問:社會化的外語考試將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外語分數(shù)是否納入高考成績總分。如果納入總分,那會更大程度地加重考生的負擔,因為他們?yōu)榱双@得最高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考。除非每個學校錄取時,劃定一個分數(shù)線或等級標準,只要考生達到這個標準就可以報考,但不能計入總分。

同樣,“考試制度社會化、一年多考”確實是好,但一年多考的前提是,考試的方式必須改變,否則組織考試的成本太大。現(xiàn)在的高考是一年一考,但哪一年不是興師動眾?且不說考試當天要出動教育、環(huán)保、公安、交警、衛(wèi)生等多個部門,單說組織專家命題,出于保密的要求,專家從開始命題到考生考完這段時間都必須“閉關(guān)”,在考完后,又要組織人力進行問卷,成本非常之高。如果一年多考,成本難以估算。

而對于不分文理科,全國政協(xié)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也有自己的看法:“不分文理科、減少科目,能不能達到最終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的預期效果,我持懷疑態(tài)度。不能簡單地說不分文理科,如果不分了,高校憑什么錄取學生呢?根據(jù)大學學科設置,高中的課程設置大體上有一個分類,學生對文科或理科的傾向在高中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這種情況下,還是應該保持學科的類別,按類招生,可以說‘大文’、‘大理’,但不能簡單地說不分文理科?!?/p>

作者:肖金     責任編輯:葉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