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詩意有一個美麗的約定
——記全國模范教師張寶童
詩意搖動“探究”的槳櫓。學習不是單向的灌輸,學生不是一個等待被填滿的容器,而應是一個等待點燃的火把,讓學生參與其中,枯燥的學習過程就會變?yōu)榭鞓返陌l(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之旅。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成為舞臺的主角,這樣學生才能擁有探索體驗的經(jīng)歷,才會激發(fā)學習興趣。張老師講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他每個學習小組都通過朗讀鑒賞提出了自己對詩歌的見解,一個小組就提出一個很尖銳的問題:為什么讓作者魂牽夢繞的劍橋,在詩中作者沒有描寫哥特式雄偉的鐘樓,巴洛克風格的藏書豐富的圖書館,以及羅素等重量級的大師,而是深情描繪了像新娘一樣的金柳,柔波中招搖的水草,彩虹一樣夢幻般的深潭,夜色下星輝燦爛的康河。同學們討論后有了許多新發(fā)現(xiàn):在金柳下一定有他和林徽因愛情甜蜜,在柔波中一定有他青春放歌的灑脫,在深潭邊一定有他讀書沉思的寧靜,在星空下一定有他夢想的星辰。自然是一種恒久深沉的大美,在這樣的大美之中才孕育了詩人徐志摩超凡脫俗的靈性,正如他回憶說,僅僅兩年時間,在康橋的懷抱里我找到了一生追尋的方向,那就是:愛、美和自由。這個問題張老師從沒發(fā)現(xiàn)和思考過,教學相長,讓課堂有單一的傳輸變成多向的交流,是讓課堂煥發(fā)生命力的關鍵,課堂教學只是一個花園,一個匯集知識、交流情感、升華智慧的花園,在一顆顆心靈的演繹下,豐富的知識之樹,純潔的情感之葉,深邃的智慧之果,才會閃亮在學生心靈的天空下,嬌艷的詩意之花才會盛開在學生的心間。
追錄尋詩意的遠足
懷揣著對這種種詩意境界的虔誠之心,張老師一路求索、探尋:受全國中語會的邀請,在揚州中學舉行的“主體發(fā)展—活動教學”高峰論壇上做觀摩課《我與地壇》,突出教材資源、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充分共享交流的教學策略,受到原全國中語會理事長陳金明教授的高度評價,認為走出了一條扎實、沉穩(wěn)、超前而富有詩意的教學之路;受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邀請,在“作文個性化教學研討會”上為與會的600多名教師做寫作課“抒情散文的創(chuàng)作”,反響強烈,課堂實錄被《作文個性化平臺》刊載,該課獲省教育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3次受河北師范大學邀請,參與省骨干教師培訓。連續(xù)4年參加省教育廳組織的“省特級教師講師團”參加全省巡講,為20多縣的1000多名教師做示范課和報告,受到師生的好評。他擔任河北承德第一中學副校長,民進承德市委員會副主委,省人大代表,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guī)斐蓡T。曾獲得全國模范教師、省特級教師、省勞動模范、省首屆中小學名師;全國首屆優(yōu)秀教育碩士、 全國十佳教改新星、河北省骨干教師、市十大優(yōu)秀青年、承德市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等榮譽。在《語文教學通訊》《中國青年》等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論文和文學作品200多篇,出版專著一部,許多文章引發(fā)了人們對語文教學深層的思考。事跡曾被《語文教學研究》《教育文摘周報》《語文教學通訊》《河北民進》等媒體專題報道,曾作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語文教學通訊》的封面人物,專題報道。
在奔跑的風中,張老師執(zhí)著尋覓的也許就是一個教育的精神家園。甲骨文中“家”的形象是一所房子里有一頭豬,多么樸素而溫馨!只要有一頭小豬,就足以讓快樂的心情彌漫在一所稱之為“家”的地方。而今天我們置身于金碧輝煌如宮殿的房子中,我們的心靈卻常常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張老師說,其實人的一生何嘗不是“回家”的歷程,其中有痛苦,有誘惑,有失落,有欣喜,歷經(jīng)千難萬險追尋的“家”就是一個精神的小木屋,而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引領迷途的孩子找到那個溫暖而散發(fā)著醉人詩意的“家”吧! 張老師始終堅信:一個人沒有知識,也許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一個人被知識武裝得堅不可摧,卻有一顆冰冷的心。如果我們培養(yǎng)出的都是這種高智能怪物,那么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將要付出的代價是無法想象的,因此教育的重任還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學生溫柔而高尚的心。教育擁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最終會引領我們超越平庸的大地,抵達詩意的天空。
摘自——《語文教學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