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20世紀的語文教育大家
個人簡介:
吳研因 ,( 1886一1975)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家,原名輦嬴,江陰要塞貫莊人。1906年畢業(yè)于上海龍門師范學校,早年曾任江陰縣立單級小學和上海尚公學校校長,上海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教員兼附屬小學主任,尚公學校校長。為小學低年級學生自編油印教材,開小學使用白話文教科書之先河。后任菲律賓華僑中學教員兼教導主任,《公理報》總編輯。1929年任教育部教育方案編制委員會黨義教育組委員。1931年參加由蔡元培、朱經農等主編的《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一書的編寫工作。1935年任全國義務教育委員會當然委員。同年9月與葉圣陶、王志瑞等發(fā)起編寫《小朋友文庫》,旨在為小學生提供合適的課外讀物。1947年11月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長、中學教育司司長。為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一生致力研究小學教育及編寫教科書。 所編《新法教科書》(1920 年)、《新學制教科書》(1923年)等多種小學課本和教員用書為當時廣泛使用。 主要著作有《小學國語新讀本》、《基本教育》及教育論文多篇。
個人事跡:
吳研因 (1886一1975),原名輦瀛,江蘇江陰澄江貫莊人。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早年擔任江陰立本小學和上海尚公學校校長,開小學使用白話文教科書之先河;擔任上海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所編《小學國語新讀本》風行全國。創(chuàng)辦《江陰》雜志,主編菲律賓《公理報》,宣傳愛國思想,促進文化繁榮。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著作有《鳳吹》、《烏鵲雙飛》等。吳研因一生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倡導和推廣白話文教育,為我國小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流光溢彩的燙金文憑,吳研因憑著勤奮與執(zhí)著,憑著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從最基層的小學教師起步,做到全國政協(xié)常委,成為影響中國20世紀的教育大家。他以民主人士的情懷,關注國家大事,關心家鄉(xiāng)教育。時至今日,吳研因精神依然在民主黨派和教育領域中熠熠生輝。
影響“半農”取筆名
很多人都知道“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著名文學家劉半農先生。至于劉半農名字的來歷,知道的就不多了。劉半農原名劉復,是同鄉(xiāng)吳研因兒時的小伙伴,比吳研因小5歲。
1911年,因武昌起義,劉復從常州府中學退學。退學后的劉復,便到父親當初創(chuàng)辦的翰墨林小學教書。與吳研因成了同事。劉復初為人師,經驗欠缺;吳研因已工作多年,駕馭課堂游刃有余,并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劉復很佩服吳研因的教學才華,便時常向他請教。接觸的多了,發(fā)現(xiàn)吳研因勤奮好學,文學才華也很出眾。
吳研因業(yè)余時間編輯《江陰》雜志,還經常用白話文寫詩作文,針砭時弊,提倡新學,用“吳咄農”的筆名投稿,文章隔三差五被上海的《申報》、《新聞》等媒體刊載。面對在文壇小有名氣的吳研因,劉復很是佩服。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近在眼前的榜樣,激發(fā)了劉復創(chuàng)作的激情。愛上寫作的劉復,在吳研因的引領下,開始向外投稿。那時發(fā)表文章,尤其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容易招致非議和打壓,便流行用筆名發(fā)文。很多作者取筆名,頗費一番心思。對吳研因很敬重的劉復,自謙才識只及吳“咄農”的一半,故取“半農”為筆名。從此,“半農”一發(fā)不可收拾。6年后,僅有初中文憑、年方26歲的半農成了北大教授。
“半農”名揚天下,“咄農”功不可沒。
領導崗位建新功
吳研因清正廉明,嫉惡如仇,無論是任職小學校長,還是教育局督學;無論是任職國民政府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長;無論是任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還是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他都堅持教育行政的公正和效率,堅守民主人士的正義和良知,積極推動符合時代潮流的教育,積極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才華和汗水。
1915年11月,蘇州一師附小舉行十周年校慶,正值袁世凱竊國稱帝。心存憤慨的吳研因讓人在校展覽館門口安放一座“自由女神”石膏像,在館內則布置了秦始皇、拿破侖等人的畫像和專制事跡,借以宣傳民主思想,反對君主專制。展覽遭到政府官員的破壞,展品被一幫壞人砸得粉碎。有人主張把搗毀的物品清除,吳研因則勇敢地保護被破壞的現(xiàn)場,讓學生家長、社會名流參觀評論。結果,反而擴大了民主思想的宣傳效果。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吳研因應上海教育局局長韋懿聘請,任上海市教育局主任秘書兼督學。他與提倡平民教育的陶行知頻繁交往,探討教育熱點問題,關注減少文盲、提升國民素質的重大課題。高質量的建言獻策,受到領導的好評。翌年,吳研因調到南京大學院,議編國定教科書。不久,被任命為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第一科科長,接著升任初等教育司司長。
吳研因任職教育部期間,兩次不顧個人安危得失,反對政府要員何鍵、陳布雷和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復古讀經的教育方針。其中1934年的“文言文、白話文”之爭,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吳研因連續(xù)在南京、上海諸報撰文反駁使用文言文的主張,倡導教育改革,用白話文提高教育質量,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這一主張,得到復旦大學教授陳子原、著名作家葉圣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人的贊同。連魯迅都撰寫《關于新文學》的文章來聲援吳研因。白話文教材順利推行,惠及數(shù)以萬計的青少年,難怪《語文教學通訊》雜志刊文贊譽他是影響中國20世紀的語文教育大家。
1941年11月,吳研因被教育部以華僑教育專員的名義派至菲律賓考察,并擔任菲律賓《公理報》主編??谷諔?zhàn)爭勝利后重返南京,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憑借著高尚的品德、出眾的才華,以及在教育領域卓越的貢獻,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吳研因3次接到周恩來召他赴北京任職的電報。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任命吳研因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長,1959年起任職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委。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懷著對新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吳研因謹慎熱情地主持了影響千家萬戶的小學體制改革,領導制定了《小學工作條例四十條》和《小學生守則》,為億萬青少年的成長保駕護航,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