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安慶市委會:圍繞主線 突出主題 結合實踐 注重實效

發(fā)布時間:2017-09-12  來源:

放大

縮小

2015年12月27日,民進安慶市委會慶祝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70周年大會舉行。

  按照民進中央和安徽省委會的部署,民進安慶市委會圍繞主線、突出主題、結合實踐、注重實效,扎實開展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圍繞主線、突出主題

  市委會制定了《開展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活動實施方案》,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實施辦法等,并成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加強對學習實踐活動的領導。領導小組于每年年初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圍繞學習實踐活動這條主線,突出年度工作主題,使學習實踐活動扎實落實到年度工作之中。

  2014年,以慶祝安慶民進省屬支部成立三十周年為契機,以總結、創(chuàng)新社會服務工作為重點,組織編撰了《三十載助教路,三十年愛心情——安慶民進愛心助教活動紀實畫冊》,并舉行“憶助教、迎國慶、談幸?!彪p節(jié)慶祝大會。

  2015年,以慶祝民進成立70周年為契機,以“講會史,話傳統(tǒng),學先進,迎會慶”為工作重點,積極組織參加民進中央“民進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時代價值”主題征文活動和“民進會史會章網上學習問答活動”,其中1篇論文榮獲民進中央二等獎,1名會員在“民進會史會章網上學習問答活動”中獲獎。精心編撰了《安慶民進30年發(fā)展簡史(1982——2012)》,撫今追昔、抒寫情懷。在網上開設“我身邊的先進”宣傳專欄和飄窗,啟動了先進事跡宣講工作。12月27日,安慶民進慶祝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70周年大會在皖源國際大酒店隆重舉行,紀念大會也以“弘揚傳統(tǒng),表彰先進”為主旋律;并激情舉行了“在正道上行”的專場演出,歌唱榮耀,表達心聲。

  2016年,以市級組織換屆為契機,以深化政治交接為工作重點,編撰了《中國民主促進會安慶市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風采錄》,編印了《“我身邊的先進”事跡匯編》,讓宣講活動在10多個基層組織扎實開展,會員們紛紛反映“身邊人講身邊事、與身邊人說自己事,感到特親近”、“身邊人的故事質樸感人,催人奮進”。

  2017年,以機關建設為重點,以制度建設為先導,著力提升機關效能。

  二、結合實踐,注重實效

  把學習實踐活動與履行參政黨職能、推動自身建設緊密結合,始終作為重要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宣傳理論、參政議政、社會服務、組織建設等各項工作之中,不斷激發(fā)會員履職盡責的熱情。

  高度重視網站和會刊兩個宣傳平臺的作用,2014年以來,《安慶民進》發(fā)稿約43萬字,網站刊登新聞報道和各類文章700余篇。市委會還注重與各類宣傳媒體保持聯系,先后在中央、省等會內外媒體上刊登新聞報道、發(fā)表通訊報道400余篇,有力地向社會宣傳了自身建設和履行職能的豐碩成果,展示了民進會員的優(yōu)秀風采。

  積極參與政黨協(xié)商,認真參與參政議政。四年來,提交省民進、市政協(xié)、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的議政材料300多篇,其中《關于完善我省“失獨家庭”養(yǎng)老扶助機制的建議》《關于促進居家養(yǎng)老服務與老年產業(yè)聯動發(fā)展的建議》《關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幾點建議》分獲省委書記、省長、省政法委書記批示,另有10多件成果獲市領導的批示。

  繼續(xù)打造“愛心系列組合行動”品牌,建成愛心圖書室9個,開辦了2個愛心音樂班,建立了3個愛心服務點,優(yōu)秀教師下鄉(xiāng)送愛心課16堂,愛心媽媽拉手結對了56名兒童。同時,抗洪救災、文明創(chuàng)建等活動也活躍著民進會員的身影。

  在貫徹“人才強會”、抓好“人才建會”的同時,認真了解會員思想動態(tài),積極開展爭先創(chuàng)優(yōu)活動,著力把學習實踐活動引向深入。

  開創(chuàng)會務工作新思路,以“陽光、高效、規(guī)范、和諧”八字方針為指導,機關的日常辦公、辦事,登記、報備、審批,程序嚴格。并力求每項工作不僅規(guī)范,而且有創(chuàng)新、有亮點、有突破。

  安慶民進的學習實踐活動結出了豐碩的成果:2013年以來,市委會不僅榮獲了民進省委會和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的多項表彰,更先后獲評“民進全國宣傳思想工作先進集體”“民進全國先進地方組織”“民進全國先進集體”“民進全國參政議政工作先進集體”“民進全國機關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安慶民進將繼續(xù)以學習實踐活動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努力為推進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yè)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