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俞金堯委員:用法律規(guī)范遺體捐贈工作 給與捐獻者更多人文關懷

發(fā)布時間:2018-03-07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放大

縮小

  2018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俞金堯帶來一份關于完善遺體捐獻工作的提案。俞金堯委員建議盡快制定遺體捐贈法,讓捐贈者、執(zhí)行者和接收者都有法可依,發(fā)揮法律規(guī)范的指引作用。

  眾所周知,遺體捐獻對于醫(yī)學教學和研究事業(yè)的發(fā)展十分重要。但是,我國目前的遺體捐獻工作不盡如人意。愿意捐獻的人和最終捐獻的遺體的數量都太少,捐獻的遺體數量與醫(yī)學教學和研究事業(yè)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以首都醫(yī)科大學為例,按照教學大綱,應該每4名學生解剖一具遺體,而實際上,現在10名學生才有一具遺體可供解剖。整個北京地區(qū),醫(yī)學生大約16人有一具遺體可供解剖,缺口非常大。目前,北京也只有三家醫(yī)院能接受遺體捐贈,全國其他省區(qū)的遺體捐贈點更少。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俞金堯委員看來,首先是目前缺乏一部全國統(tǒng)一的遺體捐贈法。俞金堯認為,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雖然各地都進行了遺體捐獻工作的探索,出臺了一些遺體捐獻條例。但這些都是地方性的法規(guī),缺乏一部全國性的法律來規(guī)范遺體捐贈工作。其次,信息化程度不高,各方的協(xié)調和溝通不夠順暢、及時,遺體捐獻工作不能適應信息社會和人口流動加快的現狀。最后,遺體捐獻工作中的人文關懷有所缺失,尤其是從遺體捐獻登記到遺體捐獻的時段內,對捐獻者的關懷不夠,不僅影響捐獻人的熱情,也不利于感染更多的人加入遺體捐獻者的隊伍中。

  為此俞金堯委員建議:

  在總結各地的遺體捐贈條例和遺體捐贈實踐的基礎上,制定一部國家的遺體捐贈法,將遺體捐贈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做到遺體捐贈有法可依。用法律的手段規(guī)定遺體捐贈過程中各個相關機構的責任和義務,協(xié)調紅十字會、醫(yī)院、高校之間的關系,確保遺體捐贈的過程順暢、便捷。

  建立全國性的遺體捐贈信息網絡,使遺體捐贈的登記和過程更加便捷;逐步在有關證件(如身份證、駕駛證、社保卡、醫(yī)療卡、老年卡等)中添加遺體捐贈信息,以便在突發(fā)死亡的情況下,及時發(fā)現有關信息,并實現遺體捐贈;增加遺體捐獻點,尤其是增加各個地方的醫(yī)學院校附屬醫(yī)院的遺體捐獻點,方便就近實現遺體捐獻,尤其是捐贈方在異地死亡的情況下也能就近實現遺體捐贈。

  對遺體捐獻者給與更多的關懷。除了各地普遍給予捐獻者證書、表揚等精神撫慰以外,應該給予捐獻者在生前看病時掛號、就醫(yī)、住院等方面的便利,這種優(yōu)待不僅是一種人文關懷,對于遺體捐獻也具有很好的宣傳作用。

  捐贈方與接收方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建立遺體接受機構與捐贈者之間經常性的聯絡和訪問機制。這種訪問既是一種慰問的方式,也是對于捐贈的一種友好提醒。特別是對于捐贈者在取得捐贈資格與死亡的時間間隔很長的情況下,這種訪問十分必要。此外,遺體捐贈協(xié)調員應該從具有遺體捐贈資格的人中間產生,以便更好地建立遺體接受機構和遺體捐贈者之間的關系。

作者:張曉娜     責任編輯:葉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