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委員談與父親張公瑾兩代政協委員的政協履職
“我對政協的深入了解,是從我父親的言傳身教開始的!”
新委員中,有一位委員,與政協有著頗深的淵源,他就是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
張頤武是文化領域知名學者,他的父親,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事業(yè)的拓荒者張公瑾,是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早在20年前,我就是看著、聽著父親如何撰寫提案、調研考察、建言獻策,如何充分發(fā)揮委員的主體作用參與到國家大事的參政議政中來的?!?/p>
在成為政協委員之前,張頤武還是人民政協報的老作者,并擔任過北京市人大常委。所以對于政協的職能,政協委員如何履職,張頤武并不陌生。
“我的父親在擔任政協委員的時候,他非常珍惜這份榮譽和責任。他說,通過政協這個平臺,為他所關注的少數民族事業(yè)做了很多的推動工作!他很感激政協這個平臺,同時對政協這個大家庭也充滿了感情。我的父親在無黨派,來自不同領域的委員大家濟濟一堂,發(fā)言、討論、建言獻策讓我父親感到終身受益。
“我的父親做提案都做充分的調研。”張頤武印象較深的是,父親當時是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授,所以他很關注少數民族語言人才的斷檔問題,在做這個提案前,他就先在少數民族學生之中做了一個小調研,了解少數民族學生與研究者學習少數民族語言的意愿,他還為此專門與國家民委的同志一起交流、探討……每次調研回來,父親都很認真地撰寫調研報告和感受……”
父親的政協履職,成為張頤武身邊的政協委員榜樣。
今年張頤武也帶來了兩份提案,一份是就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效問題做提案,對于如何完善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渠道和途徑進行諫言,他建議:文化“走出去”要建立對績效的評估機制、要建立文化“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平臺應該包括政策資訊、項目合作、數據統(tǒng)計和趨勢研判、國別(地區(qū))指南等。
另一份是關于文化領域小微企業(yè)的發(fā)展問題。張頤武告訴記者,文化領域的小微企業(yè)與科技小微企業(yè)相比發(fā)展仍不盡人意。在投資優(yōu)惠、產權運作、人才、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與科技小微企業(yè)相同。但是這類企業(yè)對整個產業(yè)的貢獻很大,也具有極強的成長性。比如網絡文學作家的工作室就常常通過有影響力的IP對下游的影視產業(yè)產生重要的影響。張頤武建議將文化領域的小維企業(yè)納入到同樣的大眾創(chuàng)業(yè)政策中去。
這兩份提案,張頤武都做了充分的調研。
“我和父親在不同的界別,不同的學術研究領域,作為政協委員,我們關注的問題也各不相同。但是,我們同樣因為在學術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績而進入了政協,我和父親也都肩負著一樣的責任和重擔:那就是,在政協這樣一個重要的平臺上,為國為民,建言獻策,我們義不容辭!”張頤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