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聽親歷者譚嗣英講述新中國和人民政協(xié)成立的往事

發(fā)布時間:2019-10-22  來源:民進廣東省委會

放大

縮小

1949年,譚嗣英在華北大學

  譚嗣英,今年86歲高齡的深圳民進老會員。1949年畢業(yè)于華北大學(現人民大學)藝術系,曾在中央戲劇學院、中央歌舞團、文化部工作,是新中國第一批藝術工作者。他是新中國成立和人民政協(xié)成立的親歷者,參加過49年6月文代會、9月政協(xié)會、10月開國大典演出及天安門盛典。七十年時光流逝,風雨滄桑,但時光不能磨滅往日激情,回憶過去,有兩次經歷讓譚老先生最為難忘、深感幸福:

  參加慶祝政協(xié)會議召開和新中國成立的文藝演出

  1949年9月28日由華北大學文藝部主任、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擔任主創(chuàng),上演了新中國第一臺大歌舞《人民勝利萬歲》。來自延安、東北老解放區(qū)的藝術家和華北新解放區(qū)藝術家近30人組成了創(chuàng)作組,創(chuàng)作出了這臺高質量的具有史詩性的大型歌舞,受到參加政協(xié)會議代表們的歡迎和贊賞。毛主席、朱總司令以及周恩來、任弼時、劉少奇、宋慶齡等國家領導人都不止一次觀看演出,毛主席就看了兩場。我最難忘的是毛主席在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決議后,滿面春光、興高采烈地步入懷仁堂觀看大歌舞。毛主席每個節(jié)目都興致勃勃地與身邊的朱總司令、宋慶齡交流、點評,并帶頭鼓掌,臺上的演員更是激情澎湃。在第九個節(jié)目中,包括我在內的表演者身著解放軍軍裝,頭戴鋼盔,足蹬皮靴,高舉紅旗,甩著特別有力的正步,以分列式隊形,四人一排整齊并肩前進,從舞臺上場門出場,頭向右看,注視著毛主席和全場各界代表們。當晚演出后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后臺區(qū)西側院還接見了全體演員,毛主席用湖南話邊打招呼邊大聲祝賀說:“你們演的好唻!”我們大家高興地涌向毛主席,并又高歌主題曲《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我當時是列隊的排頭,快速抱著毛主席的左胳膊,激動地滿臉熱淚——此事1999年《舞蹈雙月刊》第52頁發(fā)表了當時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董錫玖的往事尋憶文章——《人民勝利萬歲》響徹中南海!最后有這樣一段話:“演出結束后,我們忽然看見毛澤東同志高大的身影出現在面前,當時大家都驚呆了,不知該如何是好,還是譚嗣英勇敢沖上去就握住毛主席的大手,大家都繼續(xù)唱起了主題歌。大家都沉浸在將要參加開國大典的歡樂海洋里!”

第一屆政協(xié)演出《紅旗飄揚》

  參加天安門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三十萬人集會,舉行開國盛典。我們華北大學的學生們穿著自己精心挑選,洗得干干凈凈的、頭天晚上壓在枕頭下面而顯得平整的粗布灰軍裝,以班為單位整隊出發(fā),進天安門廣場到指定區(qū)域列隊。學生們被安排在靠天安門檢閱臺最近、最中央的地方,親耳聆聽了毛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偉大聲音。此刻中國歷史開始了一個新紀元。晚上華北大學幾千人的隊伍高舉著熊熊燃燒的火把從廣場中心直接走向天安門檢閱臺。這是一片火的方隊,照亮了天安門,把開國大典盛會推向了高潮。當時,彭真同志向毛主席報告“這是華北大學的學生,是為解放事業(yè)培養(yǎng)政治、教育、文藝專業(yè)年輕干部的隊伍”。毛主席示意:讓他們通過金水橋走近一點。頓時廣播中反復傳出了“請華北大學通過金水橋前進!”的聲音。全校師生沸騰了,齊聲歡呼吶喊起來。我想起緊抱毛主席左臂時都沒說出一句話的遺憾,今天可要多喊幾遍“毛主席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最后連嗓子都喊啞了。毛主席以關懷而又深情的語調回應大家的祝福:“同志們萬歲!人民萬歲!”這洪亮的聲音一直回蕩在天安門上空。多么激動的時刻啊,全身血液沸騰了。

1949年,譚嗣英在天安門參加開國盛典

  回顧70年光榮歷史,譚老先生說他感到特別光榮、特別幸福、特別幸運。一個就是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參加慶祝匯演接受毛主席、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參加舉世矚目的開國大典。還有一個就是親身經歷、參與了我們國家70年的建設和發(fā)展,見證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譚嗣英近照

  作為新中國開國盛典七十年的參加者,作為文藝工作者、多學科的老戰(zhàn)士,就是已經離休二十多年至今,都沒有停止過繼續(xù)為人民服務,這是譚老先生七十年前參加革命工作受到中國共產黨、毛主席教育的結果。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中心,這是譚老先生人生觀的核心基礎,七十年來不斷深深植根于思想中。七十年的藝齡,這個數字記錄了譚老先生對新中國藝術事業(yè)奮斗的一片真誠,歲月在額頭上犁出了深溝,滿頭銀絲記錄了他對祖國、對民族永不衰竭的愛心。

作者:特約通訊員  張慧     責任編輯: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