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shè)為首頁  加入收藏 手機版

參政議政平臺 郵箱登陸

當前位置: 首頁>民進藝苑>文學作品

燕兆林:記憶里的唱書

發(fā)布時間:2022-09-19     來源:

放大

縮小

  五一假期,回鄉(xiāng)下老家小住數(shù)日,晚上在村口新建的石拱大橋頭歇涼,與幾位兒時伙伴們敘聊,聊著昔日村莊過去的一些人和事,大家的話題忽轉(zhuǎn)到當年大冬天里夜晚常去莊里各家各戶聽“唱書”的往事,尤其對唱書現(xiàn)場上熱鬧歡樂的氛圍、聽眾如癡如醉的情景記憶猶新。大伙兒感嘆道:“如今在咱們莊里或碾壩河畔的村莊里再也沒有唱唱書的了,‘唱書’藝人也不見了,要想聽‘唱書’,只能從收音機里或電視機、手機里過過癮?!?/p>

  所謂“唱書”實際上就是“評書”,有的地方稱“說書”,而在我們隴原大地一帶的人稱之為“唱書”。唱書,類似于說書,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于西北農(nóng)村的一種民間曲藝,它是自古以來世世代代流傳在康縣山區(qū)群眾生產(chǎn)生活勞動之余的娛樂形式。冬季農(nóng)閑,晝短夜長,是“唱書”的絕好時段。昔日,邊遠鄉(xiāng)村,無電年代,農(nóng)閑時節(jié)。由于那時候喜歡聽“唱書”的人多,所以從事“唱書”的藝人也多,他們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只要有點文化、記性好、能說會道、聲音洪亮、口齒清楚,加上會一些小口技、小演技,就能從事這項技藝。一張方桌,四五個人,一盞油燈;翻開唱本,其聲悠悠,其樂融融。老人小孩,圍坐一堂,姑娘繡線,男兒烤薯,看火花冉冉,聽書聲朗朗,此其樂也?,F(xiàn)在除一些廣播電臺還保留這一節(jié)目外,地方上極少有這種娛樂活動了。曾記得當時在我老家的村上就有三、四家唱書場,在本村的胡家山、鞏家溝、寺底下、張家壩四個自然村莊,每個村莊在大冬天都有唱書的現(xiàn)場,要么是在農(nóng)戶家里,要么是在村莊的碾場。在農(nóng)戶家里只是條件簡陋,堂庭或偏房里一角擺上一張小桌當“唱臺”,下邊擺些桌椅板凳就行。設(shè)在農(nóng)戶家里的唱書現(xiàn)場,人們進去邊喝開水邊聽書,統(tǒng)統(tǒng)是免費的。逢到晚間“唱書”大多就在農(nóng)戶家里,因為農(nóng)戶家忙完了一天的勞動晚上有時間,家里就是上好的書場。

  我接觸“唱書”是在孩提時代,是父親帶我去的,至于唱唱書的人唱什么我聽不懂,只知道書場上很熱鬧,大人們在里邊聽,我就和其他小孩在場外瘋玩。那時去條件稍微好點的農(nóng)戶家里的書場上,這家主人要給孩子發(fā)不少零食吃,父親在那兒常給我?guī)┨枪?、瓜子之類回家,所以我也樂意跟著去。偶爾我坐在父親身旁聽一陣,只記得書場正前方有一張圍著布幃的小桌,“唱書”人端坐在桌前,手持一把紙扇當?shù)谰?,桌上擺有一塊“驚堂木”,時不時拿出來拍一下。在“唱”的過程中,還經(jīng)常配上通過口技發(fā)出的風聲、雨聲、雷聲、槍炮聲等聲響,且十分逼真。“唱書人”拍“驚堂木”時發(fā)出的脆響,往往把一些抱在大人懷里的小孩嚇哭,“唱書人”嘴里發(fā)出老虎、野狼等兇獸的嚎叫聲,總會把場上的小孩嚇得直往大人懷里鉆。

  夜幕降臨的時候,早早吃過晚飯的人們,除了抱柴禾燒炕而外再無別事。白天請(不過是路頭巷尾碰見了說說)了“唱書”人的人家,已經(jīng)在做準備了,火爐里薰好了柴禾,旁邊還煨個青岡木柴疙瘩,女人已準備好了面茶罐,正在案板上咚咚咚地切調(diào)和。男人打算趁聽“唱書”期間將棚上晾干了的苞谷棒子脫粒,人多手快,說不定一晚上就解決了。于是在火爐邊擺好了鍋蒲(一種用竹篾編制而成用于盛裝糧食的圓形器具),然后將苞谷棒子用背篼移到鍋蒲里。正準備著,“唱書”人就到了。四鄰聽到屋里的寒暄說笑聲,也陸陸續(xù)續(xù)進來,屋子里更熱鬧了。主人忙拿出紙煙敬給每個人。這時候爐火漸漸旺起來,吊在火爐上方的鼎鍋或是水壺里的水也嗞嗞地響起來。幾盞煤油燈也都亮起來。老人和小孩坐在熱炕上,聽“唱書”的人則圍坐在鍋蒲周圍,雙手自覺地抓起苞谷棒子交錯著揉搓起來?!俺獣比俗谧顭岷陀譀]有柴煙的地方,獨用一盞油燈,不緊不慢地從衣兜里掏出因被翻揭經(jīng)年而卷曲爛頁的唱本。唱書表演形式隨意,一兩人至六七人均可表演,完整的表演形式還要配以碰鈴、木魚、快板等節(jié)奏樂器。不一會兒,說笑聲,搓苞谷的聲音,壺水的聲音,爐火的呼呼聲,馬勺炒調(diào)和時的油炸聲交織在一起,屋內(nèi)熱氣騰騰,興致盎然。打外面經(jīng)過就聽得清清楚楚。這時候女人的面茶就燒好了。一罐面茶倒三盅,一盅端給炕上的老人,第二盅就端給“唱書”人,第三盅就看其他人里面誰的輩分最高或者誰的年齡最長就端給誰。

  到我上學后會欣賞“唱書”藝術(shù)后,也會抽空與同伴們?nèi)ヂ?。記得那時“唱書”的內(nèi)容很雜,但都健康向上?!俺钡臒o非都是《楊家將》、《武松》、《三打白骨精》之類,另外一些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精彩戰(zhàn)斗故事,也有一些地方上流傳的奇聞趣事、名人軼事之類。其中“十二大花”最為流傳:正月里看燈花兒大頭開,二月里迎春花兒瓣瓣園,三月里桃杏花莊莊都有,四月里豌豆花兒瓣瓣園,五月里石榴花開地正好,六月里黃瓜花架上又黃,七月里秋蕎花蜜蜂來采,八月里芝麻花開地正好,九月里黃菊花開得又好,十月里石竹花藏在林中,十一月有雪花滿天飛走,十二月臘梅花受了冷凍?!捌咦志洹保鹤詮谋P古分田地,三皇五帝制乾坤;前朝后漢都不表,再說唱書說分明。“五字句”:七字未丟下,五字唱來聽;小姐開言道,媒婆你且聽;因為我兄弟,叫人害牢中;咬在賊盜內(nèi),定成死罪名;每日三拷打,要他追贓銀;他在牢中坐,叫我怎放心……在寒冷的冬天,莊里人們苦勞作之余,農(nóng)閑無事,莊里有一些有唱功的藝人圍在一起唱幾場書,這種藝人,只認書本,有的既無琴鼓之道具,也無唱做之演技,只會捧書誦讀,全仗故事贏人。在場次上分單場與連場兩種。單場就是一個故事當場就講完;連場就是把一個長篇故事分成若干場講完,一場書大約在兩小時左右,每一場書都有一個題目。連場的每一場結(jié)束時正好也是故事最精彩之處,大家到興頭上,然而“唱書”人像賣關(guān)子似的在這時候突然?!俺?,并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結(jié)束,弄得聽眾心里癢庠的,只想聽下一場。

  在我們四十多戶人家的村莊,喜歡唱唱書的老人有:迎客、扁桶、興農(nóng)、永山、付蘭等五、六位,在其他村莊有胡銀全、鞏萬有、胡永山、崔虎山、崔款山。他們平時把從書上看到或從別處聽到的一些經(jīng)典或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熟記在心,開“唱”時在故事情節(jié)上“添油加醋”,在表述時加一些特殊語氣、表情、動作與聲響,這樣“書”自然會“唱”得有聲有色、生動有趣?!俺獣彪m說靠的是嘴上功夫,其實在那時也算是一個清苦行當,“唱書”人要備一身像樣的行頭,平時吃住在外、四處為家,還要忙著趕場子,有時一天好幾場,收入?yún)s很低廉,所以他們一天的盤纏只夠勉強養(yǎng)家糊口。

  莊里年長的老人說起當年活躍于鄉(xiāng)間的唱書人,依然津津樂道,只不過言語間也夾雜著幾許憐惜,牽掛那些如今不知漂泊何方或已過世的唱書人。村民們辛苦勞作之余,冬季農(nóng)閑無事,或每逢春節(jié)、中秋,村里有娶媳婦、蓋新房、生兒子等喜事,就會請唱書人來唱幾場書。唱書人一般吃住就在請他的人家里,簡易的書場也設(shè)在他家,那時我還是一個七八歲大的孩子,每聽說有唱書人要來,就早早吃口冷饅頭,就去搶占上好的地方。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塊響板、一襲長袍,這就是唱書人的全部道具。在略顯冷清的臺上,驚堂木一響,一下就召集所有的村民。唱書人都用當?shù)氐耐猎挘缮嗳缁?、口若懸河、引人入勝。說得最多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封神榜》、《西游記》、《楊家將》等。大伙兒被故事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人物命運的悲歡離合緊緊吸引著,時而熱血沸騰、歡欣鼓舞;時而深深嘆息,傷心落淚。說到關(guān)鍵處,大家的心都提起來,連大氣也不敢出。隨著故事的進展,人們心跳、血熱、眼酸、恨不能回到那英雄的時代中去。這時唱書人會適時丟下“包袱”說道:“欲知后事如何,下回接著說”,人群中總會發(fā)出“唉……”的嘆氣聲。甚至有人還用乞求的語氣要求唱書人講下去,唱書人總會以天太晚了別耽誤明天的莊稼活為借口轉(zhuǎn)身便走了。

  后來,我步入社會參加工作后,曾記得在康縣南部山區(qū)的白楊鄉(xiāng)工作的時期,在一個地處燕子河畔的賀家壩肚子溝自然村子聽過幾晚的唱書。一九九八年被黨委、政府分派駐村——賀家壩。這年的冬天,我和村主任張玉滿倆人去此村的杜子溝自然村子落實秋季核桃點種管理工作,晚上在這個自然村落的會計唐克旭家里開完社員群眾會議后,在火塘邊海闊天空的聊天時,唐會計主動去樓上拿下了一本破舊爛黃的手抄本的書,我一看就是昔日在自己家鄉(xiāng)大冬天里聽習慣了的唱書,書名是《沉香子劈華山》。唐會計的妻子還在廚房里忙碌著,他又提了一個黑色土燒制的罐子,給我們煮油茶喝,社長又拿來自家烤制的土酒---二腦殼,我們邊品油茶、品土酒,邊聽唐會計唱,散會還沒回家的群眾在給幫忙剝包谷。唐會計說,唱書在你們康中農(nóng)閑過年期間最主要的一項文化活動,喜歡唱的藝人也多,喜歡聽的人也多,而在咱們康南山區(qū)唱唱書、聽唱書的人很少,我們這里的唱書都是土紙手抄本。他家里收藏的有《紅娥女》《柳鶯記》《鸚鴿記》《張春芳》《沉香子劈華山》等5余部。因為賀家壩村接近康縣中部賈安鄉(xiāng),以前在賈家壩走親戚時聽到過親戚家老人喜歡唱唱書,他就在心里萌生了一種發(fā)揮自己的高中文化特長自愿給社員群眾唱唱書的意愿,于是,向親戚家老人借來一本唱書看完抄完后,逢年過節(jié)就在家里唱給群眾聽。經(jīng)過兩三年的時間,就陸續(xù)抄完了五本唱書,在此村里村民們辛苦勞作之余,農(nóng)閑無事,或每逢春節(jié)、中秋,村里有娶媳婦、蓋新房、生兒子等喜事,他就會主動去唱幾場書。就這樣成為了賀家壩村喜歡愛好唱書的藝人了。

  再后來,知曉除了碾壩外,在城關(guān)、王壩、三官等地村莊也興唱唱書的這門藝。在《康縣文化叢書》中悉知康縣知名的唱書藝人有王壩鎮(zhèn)廖興禮、楊萬懷、城關(guān)鎮(zhèn)鳳凰谷史德倉等人,其中廖興禮最有名,他高中文化程度,種過地,當過赤腳醫(yī)生,后下海經(jīng)商。生性活潑,喜歡民間藝術(shù)。足跡走遍大江南北,先后對云南霸王鞭,湖北巫山民歌,陜西神木霸王鞭,陜北民歌,陜西安康民間戲曲及周至鑼鼓等非遺曲目實地考證,潛心學習古老的曲牌,豐富自己的知識。多年來,搜集整理隴南一區(qū)八縣古曲20余本,搜集創(chuàng)作康縣山歌11本,快板、高山戲等五本,參照祖?zhèn)饕锥Y結(jié)合古今編寫《紅白喜事禮儀用語集》一本。愛好者一看就會,使用方便。自編自演的快板《美麗的王壩就像一朵花》、小品《二娃參軍》。錄制了《美麗的大堡歡迎你》《和諧司法普新篇》,《美麗的文縣歡迎你》等,參與創(chuàng)作了2017年網(wǎng)絡(luò)春晚的鼓詞。2018年又參加《義工聯(lián)合會》成為一名光榮的志愿者,參演了縣司法局《人民調(diào)解,情系陜甘》、縣政法委《回歸正途》的二部微電影,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大自然及家鄉(xiāng)翻天復地的變化,給予了我的創(chuàng)作靈感。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康縣人,盡我所能,把我們康縣宣傳到我的朋友圈的每一個人的心窩里,做一名合格的義務(wù)宣傳員。

  還有的就是康縣城關(guān)鎮(zhèn)鳳凰谷村里有名的說唱藝人和遠近聞名的詩人史德倉老人。史德倉老人今年74歲,是村里有名的說唱藝人,也是遠近聞名的詩人。有一年的秋天,我乘興去了一趟城關(guān)鎮(zhèn)鳳凰谷游玩,在文化廣場上經(jīng)人介紹見到了他,說明來意后,倆人就康縣的唱書敘聊起來,他介紹說:“唱書這種技藝是祖輩口口相傳下來的,過去每到冬天農(nóng)閑尤其是過年耍社火的時候,就五六個人聚在一起唱,主要內(nèi)容是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如《蟒蛇記》《梁山伯訪友》《櫻桃之曲》等?!笔返聜}回憶年輕時唱書的唱詞時,張口就唱了一段《十二花》,唱的是康縣十二個月開的花,曲調(diào)婉轉(zhuǎn)悠揚,很是好聽。

  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時光的流逝,一幕幕天災人禍與歡樂盛世的人間悲喜劇交替的上演,人類抒寫在民間的濃墨重彩也只剩下星星點點遺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古老的曲藝形式逐漸消失,甚至在我們的記憶里都已不存。由于社會形勢巨變、新娛樂方式興起等,唱書傳播從六十年代逐漸走向衰落。如今本村一些尚在世較年長的村民仍對唱書記憶深刻,可謂是其衰落的見證人。過去在鄉(xiāng)下農(nóng)村喜歡聽“唱書”的人多,原因在于那時文化娛樂活動少,“唱書”又無需多少人手、設(shè)備,加上都免費、內(nèi)容耐聽,所以聽“唱書”自然成了當時人們的最佳選擇。而現(xiàn)在電影、電視、戲劇等娛樂活動多,人們接收各類故事的渠道也多,根本用不著坐在書場里聽說書人慢慢講,所以如今各地書場、“唱書”藝人漸漸難尋蹤跡。后來,村里人大都買了很多客家山歌的唱片,我們再也沒有聽過村莊里的老人用山歌的調(diào)唱唱書了。

  康北“唱書”唱本的開篇有固定的模式,一般都是“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文官提筆安天下,武官提刀定太平……”等等之類的開唱詞。唱腔起調(diào)較高,繼而趨于平緩,落音平穩(wěn)利落。節(jié)拍隨音調(diào)句式、情節(jié)緩急變換,宜快則快,該慢則慢,最忌拖沓冗長、拖泥帶水。以七字句為例:首句音調(diào)高昂,二句緩降,三句平中上揚末音陡轉(zhuǎn),四句穩(wěn)落平陽。如次反復,抑揚頓挫,波折迂回,節(jié)奏明快,宛轉(zhuǎn)悠揚,饒有趣味。唱書有三字句、五子句、七字句和十字句四種形式。唱本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陳香子劈華山》、《鯉魚精》、《紅娥女返長安》、《鸚哥記》、《張春芳》、《目連救母》、《天仙配》、《張四姐》、《張七姐》、《黑牡丹》、《白蛇傳》、《西廂記》、《韓湘子傳》、《火焰駒》等等。康縣唱書現(xiàn)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其主要流傳于北茶馬古道途經(jīng)的康縣北部和中部地區(qū),當?shù)乩习傩找卜Q它為念書,是一種極富感染力的原生態(tài)曲藝。它最早由明末在川陜地區(qū)流傳的說唱故事演變而來,隨著當時茶馬貿(mào)易的繁盛,商隊在帶來商品的同時,這些說唱故事亦隨之進入甘肅武都、康縣等地,逐漸演變?yōu)榭悼h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說唱藝術(shù)。

  康縣唱書以康縣方言為主,句式有七字句、五字句、十字句、蓮花落四種,唱詞簡練易懂,唱腔曲折婉轉(zhuǎn),悠揚動聽。演出沒有固定時間,也沒有固定場所,過去多在農(nóng)閑時節(jié)進行表演,演出時四鄰八舍的鄉(xiāng)親圍坐在某家的廳房火塘邊,或聚集在村子里的打碾場。唱詞內(nèi)容大多以歷史故事,傳奇人物、仁義禮智信等傳統(tǒng)文化為主?,F(xiàn)留存有以《目連救母》為代表的傳統(tǒng)曲目20余種。辛苦勞作之余,農(nóng)閑無事,就會有一些有唱功的藝人圍在一起唱幾場書。這種藝人,只認書本,有的既無琴鼓之道具,也無唱做之演技,只會捧書誦讀,全仗故事贏人。

  康縣唱書以自娛自樂為主要特征,演奏曲目有詞本,具有原生態(tài)性和較強的完整性,有著委婉流暢的地方樂曲特色,具有較強的民間性和兼容性。主要分布在甘肅省隴南市康縣21個鄉(xiāng)鎮(zhèn)??悼h唱書在康縣自古就有,歷代相傳,確切年代無從考證。群眾在生活生產(chǎn)之余,休閑娛樂時演唱。通俗易懂,原汁原味,無需專業(yè)人士進行再加工。演唱形式簡單,地域特點明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豐富多彩的農(nóng)村生活是各類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的源泉。歲月的長河里飄蕩的是平凡生活里溫暖的裊裊炊煙,那些祖祖輩輩口耳相傳的唱書都成了印在孩童心靈冊頁中最初的底本,構(gòu)成了精神家園的斑斕色彩,化為文化長河不竭的源頭。

  康縣唱書緣茶馬古道而生,隨川陜甘經(jīng)濟文化交流而興盛,因古道貿(mào)易的沒落而漸趨式微。其唱的是帝王將相,說的是仁道倫常,但更多的是這片土地上勞作者的悲欣人生,帶著家族和家園的溫暖,與這里的莽莽叢山融為一體,成為康縣茶馬古道文化不可剝離的重要組成部分?,F(xiàn)今,隨著鄉(xiāng)村旅游日漸興盛,由非遺傳承者牽頭組織的唱書演藝隊伍,不斷活躍在各個鄉(xiāng)村景點,現(xiàn)多在本村文化廣場、村文化活動室進行演唱。表演者服飾沒有特殊要求,一般均為日常服飾,也可配以當?shù)貍鹘y(tǒng)民族服飾。伴奏樂器主要以三弦、土琵琶等彈奏樂器為主,亦以碰鈴或用竹筷敲打小瓷碟等方式配合演奏??悼h唱書正以全新的面貌,成為全域旅游景區(qū)的朵民間文化奇葩,成為讓萬千游客如醉如癡、流連忘返的“保留曲目”。

作者:燕兆林     責任編輯:谷然
Copyright 1996 - 2020 m.mo69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 中國民主促進會
免責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主編信箱
京ICP備0502631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17823